孩子厌学“居家僵局”:父母格局,才是破局关键
开篇引言
家长们最揪心的场景之一,莫过于孩子说“不想上学”。电话那头,妈妈们的声音带着焦灼、哽咽,怕孩子掉队,更怕孩子“毁了”;而孩子呢,低沉、无助,诉说着学校的压抑、学业的吃力、人际的孤独。
作为班主任,虽非专业心理老师,但每每看到这样的消息,心情也如坠重石。居家不上学,曾是疫情下的临时现象,如今却似成趋势,成了教育领域的“共性困局”。

正文主体
第一部分:现象与困境
近几年,我任教的班级里,也有个别学生陷入“居家僵局”。七年级时,零星请假,透着不愿上学的苗头;八九年级,便索性请长假休学在家。
学生居家,我这个班主任也成了“局中人”,化身“金牌调解员”,上门家访、情绪抚慰,必要时转介专业心理老师。但我也愈发明白,当孩子关上家门、推开校园,考验的不仅是孩子的适应力,更是家长的格局与心态。

第二部分:破解僵局的核心——父母格局
孩子居家不上学,家长们往往惊慌失措,忙着找方法、催上学。但在我看来,破解“居家僵局”的核心,不是“逼孩子马上改变”,而是父母的格局——接纳的勇气、重构关系的智慧、陪孩子慢慢来的耐心。

格局藏在“接纳孩子当下”的包容里
居家不上学的孩子,各有各的情况。有些不是“偷懒”,只是把“居家”当成了躲避压力的港湾。
小C,我毕业多年的学生,八年级时对学校和学习失去兴趣,选择停课休学。她妈妈没有指责,而是理解和包容,提出要求:去体验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小C去奶茶店打工两周,还学吉他,每天安排得满满当当。妈妈依然关注学校事务,家长会、研学都不缺席。
半个学期后,小C主动要求返校,返校后生活态度也变得主动。这位妈妈,用接纳给了孩子空间,也给了自己看清问题的时间。有格局的父母,不会用“别人都上学”否定孩子感受,而是先收起“必须纠正”的执念,告诉孩子:“没关系,累了就歇会儿,爸妈不怪你。”

格局藏在“重构亲子相处”的转变里
很多家庭的居家僵局,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无声对抗。家长开口“作业”,闭口“上学”,孩子要么沉默,要么炸毛。
小J爱打扮,对容貌体型过分执着,原因是妈妈过于控制,连穿什么衣服都管,导致她叛逆厌学。类似家庭对抗的个案,带班30年,举不胜举。
当家长意识到居家僵局与亲子关系息息相关,调整自己,把“关注成绩”换成“关注孩子”,把“催促”换成“陪伴”,亲子间的对抗就成了并肩。就像作家麦家陪伴紧闭房门三年的儿子,默默守护,写信和解,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有格局的父母,放下“我教你”的姿态,换成“我陪你”的身份,转变家庭亲子相处模式,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格局藏在“不急于求成”的耐心里
不少家长盼着“一招见效”,逼孩子立刻返校,或找“励志故事”给孩子看,结果事与愿违。
有格局的父母,懂得用“小步子”代替“急冲刺”,给孩子“慢慢来”的底气。比如,和孩子约定“今天只做一件事:出门遛下狗”,完成了就认真夸一句“你今天愿意出门,比昨天勇敢”;联系学校,协商“先在家学半小时语文,下周再试着去学校上一节课”。
上一届的小N,就是这样从请长假到短假,最后慢慢返校。如今上了高中,很是开朗,还时常来看老师。有格局的父母能够“等一等”,不把“返校”当成唯一目标,而是让孩子在每一步小进步里,攒起“我能行”的信心。毕竟,孩子愿意往前走的勇气,比“按时上学”更重要。

结尾升华
孩子居家不上学的“僵局”,不是对孩子的考验,而是对父母格局的丈量。真正有格局的父母,不会困在“为什么我的孩子不上学”的焦虑里,也不会急着用“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而是能放下执念、调整姿态,陪孩子在“暂停”里歇一歇,在“陪伴”里暖一暖,在“慢慢来”里找回力量。
比起“把孩子推进校门”,让孩子带着勇气和底气,主动走向校园、走向生活,才是教育最该有的样子。当孩子居家不上学时,愿所有的家长能够先稳住自己,做有格局的父母,陪伴着孩子“渡劫”。
互动引导
家长们,你们在孩子厌学居家时,有什么困惑或经验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让我们一起为孩子成长助力!
更新时间:2025-11-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