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爷今年63岁,早晨在小区散步时,和邻居们闲聊起最近的身体状况。有人笑着说,“我这两年掉了好几颗牙,年轻时从没想到老了牙会这么脆。”也有人安慰:“掉牙不算啥,听说牙掉得多的人反倒活得更久!”这时,一旁的老林忍不住质疑:“难道咱们平时说的‘牙好胃口就好’、‘牙口好身体壮’,全是误区吗?”
大家争论起来,却都拿不出可靠的答案。你有没有想过,牙齿的变化究竟能不能预示寿命?60岁后,牙齿掉得多,真的和长寿有关吗?还是说恰恰相反,这其实是一个被反复误解的话题?今天,借助权威研究与医生解读,就为你一探究竟。
提到寿命的“秘密”,多数人会想到遗传、饮食或者运动,却很少关注牙齿健康。可事实上,口腔状态早已得到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北京协和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曾指出,“60岁以后,牙齿脱落多其实是衰老信号,而非长寿标志。”
权威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群,平均牙齿缺失数为6颗左右,而日常丢失超过10颗牙的人,出现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消化功能下降的风险明显提升。
大量国际研究也在呼应这一观点。2018年《美国老年病学会杂志》刊文:参与一项为期8年的9000余名老年人健康随访发现,牙齿脱落10颗以上者,其全因死亡风险提高了18.4%。而东京大学的队列跟踪研究同样证实,剩牙数量与寿命长短呈正相关,每少一颗牙,老年期整体健康分数平均下降2.5%。
为什么掉牙和身体健康关联如此紧密?口腔学专家解释:牙齿脱落常提示全身系统性疾病正在发生转变。比如牙周炎、糖尿病、慢性炎症,都可能加剧牙齿松动;而牙齿稀少则直接影响食物咀嚼与消化,导致营养吸收下降、机体免疫削弱——进入恶性循环。
健康的牙口究竟能给你带来哪些意想不到的好处?一项上海多中心人群队列发布的数据表明,每日按时刷牙、坚持半年至少洗牙一次的老人,其未来5年里慢性疾病发病率降低了12.6%,营养状况明显优于牙口差的人群。
维持20颗以上健康牙齿,有助于有效咀嚼各类粗粮、坚果食物,提高蛋白质和微量元素摄入。国家口腔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曾经发现,牙齿相对完整的中老年人,认知能力衰退概率比缺牙者降低约15%。这是因为充分咀嚼可刺激大脑,提高血流量,减少某些神经退行病变的发生。
除此之外,牙齿状况稳定的人,胃肠道功能更好,心脏病、糖尿病等慢病风险较低。英国一项研究发现,牙齿健康管理做得较好的人,其10年内心梗风险低于同龄组8.2%。这可见,牙齿不仅关乎吃饭,更关乎活得久、活得好。尤其是那些容易忽视的牙龈出血、牙松动等信号,千万不能当作“小毛病”耽搁。
想要到了老年还能守住一口好牙,并不是难事,只要坚持这几个科学建议:
坚持每年口腔检查。随着年龄增长,牙齿及牙龈隐匿性病变概率大大增加,定期口腔检查,一旦发现龋齿、松动能及时干预,堵住健康风险源头。
养成科学刷牙、管理牙菌斑的习惯。建议采用软毛牙刷、含氟牙膏,每天两次,每次不少于3分钟。配合牙线和漱口器,防范牙周炎、牙龈萎缩。
饮食多样,保证质地适中。60岁以后,不必一味追求“软烂”食物,要适当保留咀嚼能力,比如多摄入高纤维蔬菜、坚果、低糖水果。良好咀嚼过程能刺激唾液分泌,帮助消化吸收。
此外,及时修配义齿或种植牙,不仅恢复美观,更是维持晚年营养和自信的关键。国家卫健委倡导:“80岁还能拥有20颗以上功能牙,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基础。”
总的来说,“掉牙多活得久”其实是一种误区。恰恰相反,牙齿越牢、越全,身体才越有底气。人过六十,关心牙齿状况,不只是为了吃得香,更是守护长寿、拥有好生活的基础。从今天开始,不妨为自己的牙齿健康多用点心,这才是明智长寿的“秘诀”。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成年人群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
中华医学会口腔医学分会. 《中国口腔健康指南》
《美国老年病学会杂志(JAGS)》2018年:Tooth loss, mortality and cognition study
东京大学流行病学队列研究报告
英格兰牙齿健康和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国家卫健委:《健康口腔中国行动白皮书》
更新时间:2025-10-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