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刚在釜山碰头,文件签了没多久,外界还没来得及松口气,中国对美大豆采购这头却突然踩了刹车,在10月底那一小笔象征性订单之后,市场就再没动静了。
美方原本期待的“1200万吨大单”,眼下看起来像是打了水漂。白宫话说得挺响,中方却按兵不动,商务部发言也显得意味深长。这场休战,刚开始,就已经开始显露裂缝。
问题是,商务部到底说了什么?中美之间的贸易休战究竟能走多久?

这事儿还是要从市场说起,美国大豆虽然量大,但一加上13%的进口关税,到岸价格直接比巴西贵出15到20美元一吨。中国的压榨企业算过这笔账,加工一吨就得亏上100块钱,这样算谁还敢下单。
并且中国在协议签订之前,大量采购了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光从巴西进口的就超过6000万吨,同比涨了2.4%。仓库满满当当,连港口都排起了队,市场根本不缺货。

再加上采购这事儿是企业说了算的,中国的大豆进口主体早就从国企转到民企了,像益海嘉里、邦基这些企业,凡事先看账本,再看政策。
不赚钱的生意,不会因为中美握了手就硬着头皮干,山东那边不少压榨厂干脆暂停了从美国的采购计划,这只是纯粹算账合不合适。
中储粮这些国企也并不是无限收购的大买家,它们负责的只是国家储备,年采购量最多也就800万吨。哪怕全买美豆,也填不上美方期待的2500万吨缺口。这种期待,其实就是高估了中国的“配合度”。

白宫那边高调宣布签署了“历史性采购协议”,对外说得跟什么都谈妥了似的,但细看中方的表态,从头到尾没见“采购数字”这四个字。
商务部发言人何亚东说的是,“中方愿与全球伙伴维护开放稳定的贸易体系”。这句话表面稳妥,实际却挑得很精准。
言下之意是,只要贸易环境公平开放大家都可以做生意。换句话说,美国那边的关税不动,科技封锁还在,谈合作就只能是空头支票。

这跟2020年第一阶段协议遇到的问题如出一辙,当年中方也没兑现所谓“采购目标”,就是因为美方根本没履行取消关税的承诺。
何亚东的回应看起来是“官话”,但背后传达出清晰的信号,协议是你来我往的事儿。白宫如果只喊着要中国下订单,但是又不松政策,那这场贸易休战只会停留在纸面上。
10月底那笔象征性采购,其实就是一记“外交动作”,让美方知道中方愿意合作,但也只限于表达态度,不代表接受压力,中方没急着撕破脸,但也没打算无条件买单。

特朗普政府老习惯了“交易式外交”,总想着通过一纸协议解决长期问题。这次也不例外,美方急于看到“成果”,尤其在农产品领域,背后是国内农场主的压力在发酵。
但问题是,美方眼中的“贸易公平”,和中方理解的“市场规律”一直没在一个频道上。特朗普常说“中国必须买我们的豆子”,可中国商务部多次重申,进口行为要基于市场原则来决定。两边思路差得太远。
再加上美豆本身的竞争力也不如从前了,这几年,巴西大豆大幅扩产,气候适应性也强。品质稳定、价格更低、运输成本也不高。现在中国七成的大豆进口都来自巴西,美豆的市场份额一退再退。

美国农场主看得明白,已经开始联合起来向白宫施压,要求降低对华关税。否则等到2025年新季美豆上市,压根就找不到买家,市场是现实的,不会因为一份协议改变价格和利润的逻辑。
采购停滞其实是市场对美方政策的不信任反应,中国企业的选择是对市场的基本判断,贸易不是慈善,更不是单边命令。

从目前的格局看,中方没有主动挑事,也没撕毁协议,采购美国大豆这事中方既没彻底拒绝,也没全面开启,保持观察是现在最稳妥的策略。
但这场休战要想走得远,光靠中国忍让是撑不住的。美方要真想推进合作,就得先让出点空间。比如取消农产品关税,释放出真正的诚意,否则,协议只能留在媒体稿件上,落不到实际执行。
中国这一轮的表现其实也在传递一个更大的信息,中美贸易关系不再是单向的“买与卖”,而是多方博弈下的战略互动。大豆只是一个窗口,反映的是更深层的信任问题。

中方用的是市场逻辑,美方靠的却是政治压力,这种结构性的矛盾不解决,哪怕今天买了豆子,明天也可能因为别的事停下来。
大豆这点事,摊开来看不算大,但背后牵扯的是中美之间到底怎么做生意,怎么建立信任。采购停滞的背后是市场在说话。
信息来源:
商务部:共同维护开放稳定的全球农产品贸易体系
2025-11-13 16:25·央视新闻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