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冠华,这位中国外交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因为1971年在联合国大会上的那一声标志性大笑,被全世界记住,也让无数中国人感到骄傲。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盐城走出来的穷小子,到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再到驰骋国际外交舞台的大人物,他的故事让人感慨。
然而,他去世后,骨灰归葬的经历却充满了波折。
乔冠华1913年3月28日出生在江苏盐城东乔村。那时候的盐城还是个偏僻的小地方,他家是个地主家庭,日子过得还算不错。小时候的乔冠华就特别聪明,6岁进私塾读书,记忆力好得让老师都吃惊。
1923年,他跟着父亲搬到盐城县城上了小学,两年后考进淮美中学。不过因为抗议教会学校的不公平待遇,他被开除,后来转到亭湖中学继续念书。1929年,16岁的他考上了清华大学哲学系,从此人生开了挂。
在清华,他迷上了马克思主义,晚上在宿舍点着蜡烛看书,革命的火苗在他心里越烧越旺。他还加入了中共的地下活动,组织讨论会,演讲起来特别有感染力。
1933年毕业后,他去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深造,结果因为参加反战活动和加入日本共产党,被驱逐出境。1935年,他又转到德国图宾根大学读书,1937年拿到了哲学博士学位,那年他才24岁,厉害得不行。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放弃学业回国,投身救亡运动,用“乔木”这个笔名在香港的报纸上写国际评论,文章犀利得很,鼓舞了不少人。1942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重庆跟着周恩来干活,负责《群众周刊》和《新华日报》的国际专栏。
抗战胜利后,他又去了上海和香港,干过《新华周刊》和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新中国成立后,他进了外交部,一路做到副外长、外交部长,参与了板门店谈判、中日建交、尼克松访华这些大事。
最出名的还是1971年,他带队去联合国,中国恢复合法席位的那一刻。他在大会上演讲,讲完后仰头大笑,那笑声被《纽约时报》称为“乔的笑”,成了外交史上的经典瞬间。后来几年,他一直在联合国代表中国发声,风头无两。
1974年,他当上外交部长,直到1976年卸任。不过因为政治风波,他的晚年有些坎坷,1983年9月22日,他在北京市去世,享年70岁。
乔冠华去世后,他的妻子章含之想把他葬回故乡盐城。毕竟他出生在这儿,长在这儿,对盐城有很深的感情。1983年9月底,章含之带着他的骨灰回到盐城,找到当地政府,希望能在老家安葬他。她想着,乔冠华为国家做了那么多贡献,回到故乡落叶归根是天经地义的事。
可现实却给了她当头一棒。盐城当地政府态度很冷淡,明确表示不愿意接收乔冠华的骨灰。原因呢,说白了就是政治上的敏感性。乔冠华虽然外交上功劳不小,但晚年受到一些政治风波的影响,当时的盐城领导觉得把他葬在这儿可能会带来麻烦,毕竟那时候政治气候还很复杂,谁也不想蹚浑水。
章含之碰了一鼻子灰,盐城这边压根不松口。她心里肯定不好受,一个为国争光的人,死了连故乡都不肯收留,这事儿搁谁身上都憋屈。她没办法,只能另想出路。
就在章含之走投无路的时候,苏州那边伸出了手。乔冠华的一个老朋友李颢联系了苏州吴县的领导,说明了情况。吴县县委书记管正听完后态度很明确:盐城不要,我们要!乔冠华是国家功臣,葬在苏州没问题,想葬哪儿都可以。
1985年初,章含之带着骨灰来到苏州东山。那地方靠着太湖,风景好得很。管正带着当地干部和公墓的人一起帮忙,最后选了一块临湖的山坡,把乔冠华安葬在那儿。
当地老百姓也挺支持,说乔部长为国争光,葬在这儿是我们的荣幸。章含之感动得不行,虽然没能葬在盐城,但苏州的这份温暖让她心里好受了点。
乔冠华的墓碑很简单,上面写着“乔冠华,1913-1983,外交家”。葬礼那天,东山镇的干部和村民都来了,气氛挺庄重的。苏州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对乔冠华的尊重,也让这件事在当时传开了。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人们开始重新看待历史人物,乔冠华的贡献也慢慢被正视。盐城的地方学者和官员觉得,当年拒绝他是个遗憾,毕竟他是盐城走出去的大人物,外交上的成就有目共睹。1991年,盐城市政府决定把乔冠华的骨灰迎回来,算是弥补当年的过失。
他们联系了章含之,商量的结果是把骨灰从苏州迁回盐城,但苏州的墓地保留作为纪念。1992年秋天,盐城派人去苏州东山把骨灰接了回来,安放在东乔村的乔氏家族墓地。仪式搞得挺隆重,政府领导、乔家亲戚还有不少市民都去了。盐城市长还发了言,肯定了乔冠华的外交功绩。这次迁葬总算让乔冠华回到了故乡,也圆了章含之的一个心愿。
不过苏州那边也没闲着,东山的墓地改成了纪念园,里面建了个小博物馆,放了乔冠华的照片、手稿还有一些外交文物,比如他用过的钢笔和联合国演讲稿的复印件。现在那儿成了外交史爱好者的打卡地,每年都有不少人去。
2002年,上海福寿园也加入了这场“争夺战”。福寿园是个名人墓地,里面葬了不少有名的人。他们找到章含之,提议在园子里建个乔冠华的纪念墓。那时候章含之年纪大了,跑苏州不方便,就同意了。
2003年,正好是乔冠华去世20周年,纪念墓建成了,里面放了一部分骨灰,还立了个青铜雕像,雕像上的乔冠华穿着中山装,笑得挺自信。
揭幕仪式很热闹,外交界的人、历史学家还有乔家亲戚都来了。章含之拄着拐杖讲话,说乔冠华一生为国效力,他的精神在这儿能延续。之后那儿也成了热门景点,不少人去缅怀他。
到最后,乔冠华的骨灰分在了三个地方:盐城东乔村、苏州东山和上海福寿园。盐城是他的根,苏州见证了他的荣耀,上海体现了他的影响。这三个地方的墓地,拼凑出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也反映了时代对他的态度变化。
盐城最初的拒绝,可能是因为政治敏感,但后来迎回骨灰,说明地方上还是认他这个儿子的。苏州的接纳很实在,没那么多弯弯绕绕,就是觉得他是个人才,值得尊重。上海的纪念墓则更像是一种象征,把他放进名人圈,影响力辐射更大。
乔冠华这人,功劳是实打实的。联合国那场大笑,尼克松访华的《上海公报》,哪件不是大事?他精通四国语言,外交场上机智幽默,硬是把中国的声音传遍了世界。可他也有坎坷,晚年政治风波让他吃了不少苦,名声一度受影响。盐城最初不收他,可能就是觉得他“政治上有争议”,但这争议到底有多大,值不值得盖过他的贡献,仁者见仁吧。
个人觉得,他的功大于过。外交上的成绩是硬通货,谁也抹不掉。盐城后来迎他回来,苏州上海都纪念他,说明大家心里还是有杆秤的。
乔冠华的归葬之路挺曲折,从盐城受阻到苏州接纳,再到三地安息,折腾了十几年才尘埃落定。这事儿看着挺唏嘘,但也挺真实。历史人物的评价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得看时间怎么沉淀。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