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街坊李大爷今年67岁,一直身体硬朗。但就在去年的立冬前后,他连续几晚没盖好被子,又早起锻炼穿得单薄,结果一场“老寒腿”反复发作,还带上了咳嗽和头痛。

家人急忙送他去医院,医生一句话让他们恍然大悟:“一入冬,忽视这些细节,最容易伤的就是中老年人的阳气。”
冬季养生,不是从寒潮来袭时才开始,而是在“立冬”前就要提早准备。
你可能以为立冬只是个节气名头,实则它标志着身体从“养阳”为主转向“藏阳为要”。
特别是对于中老年人,若忽视这个节骨眼上的调养,不仅容易旧病复发,更可能引发心脑血管意外。
那么,面对这场转折,我们该怎么做?还有4天立冬,尤其提醒中老年朋友:一要吃对食物,两种东西不要戴,三类情况不能睡,忌讳一件日常小事。

哪三不睡?又是哪一件被忽略的小事可能在冬天“要命”?看完你就明白了。
尤其是第三点,你很可能也在做。
不少老年人到了晚上就喜欢用热水泡脚,认为能活血通络、改善睡眠。但方法不当,反而可能加速血压波动甚至诱发晕厥。
一项发表于《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的临床观察发现,温度过高(超过45℃)或时间过长(超过30分钟)泡脚,会造成血管扩张,老年人本就血压不稳,更容易引发低血压或心脑供血不足。

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末梢神经迟钝,不容易察觉水温过高,脚烫伤而不自知的案例频频发生。
另外,如果饭后立刻泡脚,消化系统的血液被“分流”到下肢,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诱发消化不良。
1.适当进补,立冬前开始:
中医讲“秋冬养阴、冬藏精气”。如果从立冬前开始调整饮食,增加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牛肉、羊肉、豆腐和黑豆,可以帮助提升免疫力,为抵御寒冷积蓄能量。

2.不戴这两类物品,防止呼吸道感染:
很多人冬季戴口罩是为了防寒,但长期佩戴不透气、材质不良的口罩(如绒面、塑料材质)反而容易滋生细菌,增加肺部感染风险。
另外,不少中老年人冬天喜欢戴紧身围巾,如果围得过紧,不仅压迫甲状腺区域,还会导致局部血流不畅,影响呼吸,甚至诱发心悸。

3.三类情况下切忌入睡:
4.忌讳“憋尿”,小事却可能引发大病:
不少中老年人早上起床不愿下床,或外出不方便常忍着不上厕所。但“憋尿”会显著增加泌尿系统感染、膀胱功能退化的风险。

有研究指出,每憋一次尿,膀胱的承压能力会下降1%-2%,长期如此甚至可能引发急性肾盂肾炎,严重者还会诱发心律失常。
1.饮食调养:以“润”为主,少辛辣多温补。
立冬饮食应注重补肾养阴,推荐食用莲藕、黑芝麻、百合、山药、核桃等食材。忌盲目进补大补之品如鹿茸、海参,以防上火伤阴。
2.衣着调整:“上薄下厚”不如“颈暖足热”。
许多老年人冬季只注重上身保暖,而忽视足部与颈部的防寒,实则这两处是“养阳”关键。推荐穿防滑棉拖、柔软保暖围巾。

3.泡脚有度:40℃为宜,每次15-20分钟。
水没及踝、时间不过长,切勿饭后立即泡脚或临睡前即泡即睡,应留出30分钟缓冲时间。
4.起居作息:早睡晚起,避寒保阳。
立冬之后,昼短夜长,建议晚上10点前睡,早上7点后起,顺应自然节律,减少阳气消耗。
5.情志调养:少忧思,多动脑、多晒太阳。
情绪低落也会影响内分泌和免疫系统,每天晒太阳15-30分钟,能有效促进体内维生素D合成,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健康,其实就在每天的小事中。
立冬将至,从吃穿睡到如厕小习惯,每一项都不是小事。不妨从今天起,给自己多一点关照,提前调整状态,迎接寒冬的到来。
当然,每个人身体状况不同,本文建议为大众科普信息,若您有慢性病、特殊体质或不适症状,建议前往当地正规医院就诊,以获得更精准的个性化指导。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中医药养生理论研究》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2年第9期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年第6期
《冬季中老年保健指南》北京协和医院出版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