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聪明钱加仓4类低估ETF,现在是捡漏时刻”,先别急着搜代码,“聪明钱”的“捡漏”和散户的“捡漏”根本不是一回事:他们加的是“放1-2年的配置仓”,你抄的是“买了就涨的赌仓”,最后大概率捡到的是“坑”。

这里说的“聪明钱”,大多是机构的配置资金,他们加仓不是因为“这ETF马上要涨”,可能是“现在估值低,先占个坑等行情”;甚至有的是“用小资金做波段,赚散户跟风的钱”。
你要是抱着“买了就赚快钱”的心思抄作业,要么等了半年没动静,耐不住性子割肉;要么刚涨一点就卖飞,转头又追高被套。“聪明钱”的节奏,散户根本踩不准。
别盯着“低估”“加仓”这俩词眼馋,这4类看着香的ETF,散户一买就踩坑:
1. 【行业衰退型低估】
比如某传统制造业ETF,PE只有10倍(看着极低),但行业需求年年下滑,公司利润越赚越少,聪明钱加仓是“做配置分散风险”,你买了就是“接夕阳产业的盘”,估值会越跌越低。
2. 【流动性陷阱型低估】
规模不足2亿的小众ETF,聪明钱加仓几十万就能拉涨,但你买进去后想卖时,可能半天没成交,只能“折价割肉”离场。
3. 【情绪波动型低估】
某板块短期跌了20%,PE回到低位,聪明钱加仓是“赌3-5天的反弹”,你买了后,反弹5%舍不得卖,再跌回去就套牢,最后只能割肉。
4. 【成分股伪低估】
某ETF看着PE低,但成分股全是“没增长的老股”(没新业务、没政策支持),估值低是“应得的”,聪明钱加仓只是“临时避险”,涨不起来。
散户真要“捡漏”,得加这3个筛选条件
1. 先看“低估的逻辑”:不仅PE/PB在历史低位,还要有“行业回暖信号”(比如政策支持、下游订单变多);
2. 再看“流动性”:ETF规模≥5亿、日成交额≥1000万,不然你买得进,卖不出;
3. 最后看“加仓时长”:聪明钱连续加仓3个月以上(短期加仓是炒波段,长期加仓才是真看好)。
比如某新能源细分ETF:PE回到近3年低位+行业有新补贴政策+规模8亿+聪明钱连续4个月加仓,这才是能碰的“漏”;而那些“没逻辑、没流动性、短期加仓”的,再低也别碰。
“捡漏”不是“抄别人的作业”,是“找估值低、有逻辑、自己能扛住波动的标的”。别把“机构的配置仓”当成“自己的赚钱仓”,不然“捡漏”变“踩坑”,哭都来不及,觉得可以有用,就收藏起来吧!
更新时间:2025-11-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