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冬天,毛主席和杨开慧结婚。婚后,杨开慧为毛主席生下三个儿子,他们分别是于1922年10月出生的毛岸英、1923年11月出生的毛岸青和1927年出生的毛岸龙。
毛岸龙出生后的第八天,因革命变动,毛主席和杨开慧带着孩子住到武昌,跟他们住在一起的还有保姆陈玉英。
8月7日,局势有变,毛主席以特派员的身份从武汉回到老家湖南,他将准备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
既然毛主席要离开武汉,那杨开慧自然也无法继续在武汉停留,经过一番商议后,杨开慧准备带着三个孩子还有保姆前往长沙板仓。
得知妻儿板仓安顿好后,毛主席还特意抽空来看望了他们。看着活泼可爱的孩子,毛主席心想,要是能陪陪他们就好了,孩子们都还小,正是需要父母关爱的时候。
最终,毛主席还是留下了,陪着孩子待了三天,短短三天,也是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人生中最幸福的三天。
8月底,毛主席离开长沙,前往安源部署秋收起义。彼时的毛岸英还不到五岁,毛岸青还不到四岁,毛岸龙连一岁都不到,他才4个月大。
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这个夏天见证了毛家人的分离。
1930年,杨开慧、毛岸英、保姆陈玉英被敌人抓捕关进大狱,一个月后,杨开慧被军阀何键下令杀害,她牺牲时,只有29岁。
杨开慧牺牲18天后,毛岸英和陈玉英被家乡亲友保释出狱。他们先在杨开慧的六舅向明卿家住了三天。三天后,向明卿把毛岸英和陈玉英送回到板仓。不久,保姆离开了板仓回到自己的家乡宁乡。
母亲牺牲了,父亲为了革命奔波在前线,还未长大的三个孩子该何去何从呢?后来是外婆杨老太太收养了他们三个,看着三个可怜的孩子,杨老太太真想哭啊,为了不影响到孩子们的情绪,她只能深夜一个人坐在床边落泪,她那么好的孩子,怎么就牺牲了呢!
抵达上海后,李崇德带着他们找到党的地下联络点。后来在党中央的安排下,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进入戈登路大同幼稚园,彼时,毛岸英8岁,毛岸青7岁,毛岸龙4岁。
熟悉毛主席的人都知道,毛家的三个儿子命运多舛,从小就遭受了很多的苦难,而最终长大成人的,只有毛岸英和毛岸青,而最小的孩子毛岸龙,还没来得及见到父亲,就去世了。
怎么回事?
那天夜里,毛岸龙突然发起病来,不仅浑身发烫,还伴有腹泻的症状。见此情形,陈凤仙不敢耽搁,当即抱着孩子赶往附近的医院求治。经过医生诊断,孩子患的是痢疾,尽管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最终还是没能留住孩子的性命,毛岸龙不幸夭折了。
从这时候开始,毛家的三兄弟就变成了两兄弟。在“白色恐怖”笼罩下,毛岸英和毛岸青失去了上学的机会,这也是无奈之举,如果送他们上学,就是把他们暴露在敌人的目光之下。
后来由于形势所迫,毛岸英和毛岸青过上了流浪生活。再后来,他们被地下党董健吾收养。为了摆脱危险,董健吾想出两个办法,一个是把他们送到陕北毛主席处,一个是把他们送出国。
后来经过讨论,还是决定把兄弟俩送到苏联去。在这过程中,张学良少帅起了大作用。
那天,张学良找到我党的联络人,对他说:“我这次是秘密来上海的,不方便和董健吾等人见面。我的部下李杜将军即将启程去苏联,借此机会把孩子们送出去吧!他们出国的一切费用我都准备好了。”
就这样,毛岸英和毛岸青踏上了前往苏联的邮轮。从上海到苏联,两兄弟可以说是一路披荆斩棘。他们在海上航行了大概一个月的时间,于8月初到达法国,然后才乘坐火车前往巴黎。
最后,他们是被康生由巴黎送往莫斯科的。彼时,毛岸英14岁,毛岸青13岁。
在莫斯科,毛岸英和毛岸青找回了久违的亲情。负责照顾他们兄弟二人的是贺子珍同志,除此之外,他们还认识了自己的妹妹李敏。
对毛岸英和毛岸青而言,母亲的悉心呵护、妹妹的温暖陪伴,曾是他们遥不可及的奢望。那些颠沛流离的日子里,这些平凡的幸福成了心中最珍贵的向往。
命运的转折却在意想不到时出现,在遥远的异国他乡,他们竟意外收获了这份期盼已久的温情。贺子珍的关爱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兄弟俩的心田,让他们在孤独中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懂事的毛岸英和毛岸青,也用自己的方式回报这份爱,他们在生活中主动帮助贺子珍,力所能及地承担家务,给予她陪伴与慰藉。与此同时,他们也对年幼的李敏关怀备至,用兄长的爱为她遮风挡雨,陪伴她成长,共同度过在异国的难忘时光。
回国后,毛岸青暂时住在李富春家,后来在他们的安排下加入了共产党。
虽然从小不在父亲身边长大,但是孩子们的每一个经历毛主席都是知道的。当他得知毛岸青头部受过重伤时,忍不住要掉泪,但他也为了锻炼毛岸青的意志力,在知晓黑龙江省克山县土匪众多的前提下,依旧把他送到这里参加工作。
毛主席这么做,是想让常年病弱的毛岸青适当到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不要做温室里的花朵。而他没有辜负父亲对他的信任,坚强的支撑下来。毛岸英牺牲后,毛岸青就成了毛主席唯一的儿子。
后来也是在毛主席的介绍下,毛岸青和22岁的邵华组建了新家庭,开始了他新的人生。1976年,毛主席逝世,之后,思念父亲的情绪一直萦绕在毛岸青脑海里,尤其是清明时节雨纷纷之际。
毛岸青晚年虽然身体一直欠佳,可他一直把父亲的叮嘱铭记于心,将有限的生命尽可能多地投放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
他一直关心着国家大事,多次带着妻儿走长征路,到革命老区、工厂、农村调研,并用多种形式帮失学儿童。
2007年,毛岸青因病逝世。他逝世不到二十分钟,就陆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去医院探望,打电话致哀。
后来,81岁的江泽民同志也亲自给邵华打去电话慰问。接到电话,听到对方声音后,邵华差点激动得落了泪。
“岸青同志一生不容易,丧事有什么困难尽管来找我。”
2007年4月2日的清晨,天色微明,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外早已排起了蜿蜒的长龙。数千名自发前来的各界人士,手中都捧着一束洁白的菊花,花瓣上还沾着清晨的露珠,在微凉的空气中静静伫立。
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身着工装的工人,有佩戴红领巾的学生,也有步履沉稳的干部,不同的身份在此刻因共同的敬意紧紧相连。没有人喧哗,只有偶尔被风吹动的衣角和轻轻晃动的花束,无声地诉说着对毛岸青同志的深切缅怀,那长长的队伍如同一股暖流,在晨光中缓缓流动,将这份送别之情绵延向远方。
江泽民同志一直很关心毛家人,不只是毛岸青。他对毛岸青、李敏、李讷这些毛主席的亲属们给予了关心与关爱,而且还帮助他们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实际困难。
对此,邵华也表示:“江泽民同志总是亲切地问候、热情地鼓励我们,使我们感到温暖。这一切,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