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考取一个举人需要金钱、努力,悲剧的是考中都不一定有官做

很多人被《范进中举》所影响,以为中了举人就有官做。其实在王朝前期,举人授官还是及时的,但到后期,举人授官要候补很长时间,如果没有使钱,到死都不一定有官做。

举人刘大鹏的科举之路:三次会试不中

刘大鹏1857年出生在山西省中部一个村庄,全家居住在一个狭小的、破败不堪的院子里,仅有两三间房子。后来,其父刘明定居太谷县,从事木材生意。刘大鹏幼时以耕读为业。

刘大鹏八岁进学,师从生员刘午阳,从四书五经学起,然后在15年的时间里背诵《诗经》《尚书》等,这些内容有62万字,大多要背诵下来。参加两次童生试,于1878年通过考取秀才,1894年第五次乡试通过成为举人。

在当时科举制度下,他37岁的年纪并不大。按照传统的科举路径,自然要参加会试,成为进士。

1895、1898、1903年三度进京参加会试,均以失败告终。1903年会试,他的儿子和他一起赴京,均没考中进士。

举人授官没有想的那么容易

清代举人身份便拥有参与选官资格,可以通过拣选、截取、大挑等方式入宦。工作人员在会试场与乡试场对考试士子的称呼不同,乡试场中一切官员与一切号军差役呼应试者皆称先生;会试场中一切官员与一切号军差役呼应试者皆称老爷。可见,晚清时期举人的地位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高。

1891年,在第四次乡试未中后,刘大鹏离开书院去一个富户家中做馆,靠教书维持生活。尽管待遇优渥,他还是慨叹“读书一场未能身登仕版,上致君而下泽民,而乃流落教学一途,受东家之气,被弟子之恶,真有负于读书矣。”作为举人,不仅没官做,也只能去私塾做个经师。

成为一个举人需要经济、信息的支撑,能授官则不是靠自己考试

从家庭背景上看,刘大鹏家虽不处于社会优势地位却不属于真正的寒门,其父做生意为他私塾、考试提供经费支持,他考取一定功名后直至第五次乡试中举一直担任塾师。进书院学习和维持每日生活需要钱财,就连参加考试的路费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清代贫苦农民的子弟,不仅没有条件读书应考,甚至连生存都十分艰难。三次赴京赶考,每次进京已需半月有余,费用自然不低。

晚清捐纳为官的比重不断上升,依靠个人才能苦读登科的学子缩减,就像现在寒门难出贵子。在当时只靠个人的才能就能有官做,基本不大可能。

在县城生活的刘大鹏也缺乏很多信息。第一次入京会试,刘大鹏才感受到书法的重要性:京都习尚写字为先,字好者人皆敬重,字丑者人都藐视。他才知道科举考试写字很重要,其次是诗赋,而经史则没有想的那么重要。但对很多底层的读书人来讲,“翻经阅史”死记硬背是他们应对科举的唯一方法。

1905年,科举停废,做官目标之不存。1913年,民国建立后,曾经同为举人又两次赴会试的儿子刘玠当上了本县高中教员。

终其一身,一家两举人也没有获得一官半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9

标签:举人   太谷县   差役   乡试   寒门   会试   私塾   晚清   科举   普通人   悲剧   金钱   努力   考试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