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华盛顿一家老牌智库大西洋理事会又搞了个大新闻。他们抛出一份报告,声称如果台海有变,西方国家能冻结中国高达3.2万亿美元的海外资产。
这个数字听起来就让人心惊,西方真敢这么干吗?中国又会如何应对呢?
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拿出了制裁工具箱里的最重武器。
不到一周时间,俄罗斯央行3000多亿美元资产就被锁死,几十家银行被踢出SWIFT金融网络。连时任美国财政部长耶伦都公开表示,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封锁"。
制裁的威力确实不小。
俄罗斯股市暴跌超过50%,卢布一度贬值到119比1美元的历史低点。按照2022年底的汇率计算,俄罗斯全年GDP仅约为2.24万亿美元,而同期广东省GDP达到了1.98万亿美元,两者差距并不大。
更关键的是,SWIFT系统的断连直接切断了俄罗斯与国际银行间的资金流通渠道,这意味着俄罗斯企业无法正常收到海外客户的货款,也无法向国外供应商付款,整个对外贸易体系陷入瘫痪。
然而,令欧洲没有想到的是,制裁的连锁反应很快波及到了它们自身。
欧盟长期依赖俄罗斯能源,其中天然气进口占比高达40%,石油进口占比约27%。当供应渠道受阻时,欧洲能源市场立刻出现了剧烈震荡。
2022年3月,荷兰TTF天然气期货价格从年初的每兆瓦时25欧元暴涨至335欧元,涨幅超过13倍。德国政府在同年4月被迫启动天然气供应紧急预案,重新激活了23座煤电站。
这些电站原本按照德国2038年煤电退出计划准备关闭,现在却要重新点火发电。
法国则由于核电站老化检修增多,电力缺口扩大,EDF公司股价在2022年上半年累计下跌35%。
高昂的能源成本直接传导到了民众生活中。
德国家庭电费平均上涨了60%,意大利工业用电成本翻了两倍。民众的生活压力急剧增大,社会不满情绪开始爆发。
2022年9月,捷克布拉格出现7万人示威,抗议政府未能控制能源价格。德国莱比锡、汉堡等城市也爆发了"我们受够了高能源价格"的抗议活动。
面对西方制裁,俄罗斯迅速调整策略寻找突破口。
2022年3月31日,普京签署总统令,要求"不友好国家"必须用卢布购买俄罗斯天然气。
当年5月,俄罗斯政府宣布对包括美国、欧盟在内的48个"不友好国家和地区"的729家企业和个人实施制裁,冻结其在俄资产并禁止其进行交易。麦当劳、星巴克等美国企业的俄罗斯业务被迫暂停,资产处置陷入僵局。
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很快找到了新的出路。
既然欧洲不要俄罗斯的能源,那就卖给亚洲。2022年下半年,莫斯科开始大幅降价出售石油,每桶比国际市场便宜20-30美元。
这招立刻吸引了亚洲买家的注意。
印度就是最积极的买家之一。2022年初,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几乎为零,到年底时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每天200万桶。
便宜的俄罗斯石油帮印度节省了大笔外汇,何乐而不为?中国同样增加了对俄能源采购,两国贸易额在2022年达到1902亿美元,比2021年增长了近三成。
由上可以看出,这轮制裁大战最终证明了一件事: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哪个经济体能完全孤立另一个大国而不伤及自身。
要说应对制裁的底牌,中国手里的牌可比俄罗斯硬多了。
而且这些年来,这副牌越打越熟练。
首先是稀土这张王牌越来越锋利。
2023年8月,中国对镓和锗两种关键金属搞出口管制,国际市场价格立刻跳涨47%。
镓和锗看起来不起眼,但没有它们,芯片、雷达、光纤通讯都得歇菜。
美国80%的稀土要靠中国进口,特朗普当年想开发乌克兰的稀土矿床,结果发现光是建基础设施就得五年,远水解不了近渴。
2024年10月,中国正式实施《稀土管理条例》,把从挖矿到出口的整个环节都管了起来。
新规定很严格:外国买家想要中国稀土,必须详细说明最终用途,而且每批货都要单独申请许可证。
到了2025年4月,中国再次出手,把钐、钆、铽、镝、镥、钪、钇这七种中重稀土也纳入管制范围。
这些金属听着拗口,用途可不一般——高精度雷达、激光制导、核磁共振设备都离不开它们。
再者说制造业这块,中国的优势更是越来越明显。
2024年上半年,中国在芯片制造设备上砸了250亿美元,比美国、韩国加起来还多。在全球经济都不景气的情况下,就中国还在大手笔投资芯片产业。
这么大手笔的投资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现在中国在全球芯片制造中已经占了不小的份额:前端制造产能占全球20%,后端制造产能接近40%。2024年,中国集成电路出口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比2023年增长了23.8%。
更让人刮目相看的是,北方华创这家中国公司挤进了全球芯片设备制造商前十名,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整个中国芯片设备行业的全球市场份额也从6%增长到8%。虽然占比还不算太高,但增长速度很快。
除了设备制造,产业链的其他环节也在加强。2024年5月,国家又启动了集成电路基金第三期,一次性投入475亿美元,专门用来补齐产业短板。这些钱主要投向那些技术难度高、但又卡脖子的关键环节,比如高端芯片设计、先进制造工艺等。国际机构预测,到2026年中国芯片产能占比将达到22.3%,会超过韩国和台湾,成为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基地。
把稀土管制和制造业扩张放在一起看,中国这套组合拳确实有效果。以前总是被动挨打,现在关键战略资源和核心制造能力都握在手里,话语权自然就硬气多了。
完了中国的反制手段,还有一个关键问题不能回避:中国跟全球经济到底融合得有多深?
数字最能说明问题。截至2025年3月末,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407亿美元,连续16个月稳定在3.2万亿美元以上。但更重要的是,全球跨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远超想象。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年产值580亿美元,承担着向欧洲和亚太地区供货的重任。如果这座工厂停产,不仅中国市场受影响,全球特斯拉车主的交车时间都得往后推。苹果公司更是把35%的零部件采购放在长三角,从芯片封装到精密组装,整条产业链都在中国。
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恩戈齐·奥孔乔-伊维拉曾经形象地比喻,当前全球经济就像"双轨铁路",中国是一条轨道,西方是另一条轨道。如果强行让其中一条轨道脱轨,整列经济列车都会出问题。
俄乌冲突已经给了我们一个教训。欧洲制裁俄罗斯能源,结果自己先遭殃,天然气价格暴涨,民众生活成本飙升。中国的经济体量是俄罗斯的好几倍,真要硬碰硬,谁受的损失更大还真不好说。
当然,中国也没有坐等被制裁,这些年一直在为自己准备后路。
人民币国际化就是其中一招。
2024年,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处理的资金达到175万亿元,比前一年增长了43%。这套系统现在覆盖185个国家和地区,相当于给中国搭了一条绕开美元的"高速公路"。
"一带一路"在这方面帮了大忙。2024年,中国跟"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首次超过总贸易额的一半,占比达到50.3%。这意味着中国有一半的对外生意不再依赖传统的欧美市场。
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跟49个国家建立了本币结算机制。什么意思呢?就是做生意直接用人民币,不需要美元当"中介"。
俄乌冲突时,俄罗斯就是靠着跟印度、土耳其的本币结算,在制裁的夹缝中保住了部分对外贸易。
有个对比很说明问题:美欧对中国的半导体出口下降了38%,但"一带一路"贸易额却在稳步增长。这说明中国的贸易"朋友圈"正在发生变化,不再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西方市场上。
2023年稀土管制那次,西方国家就已经见识过中国反制的威力。现在金融和贸易布局越来越完善,即使真的遇到制裁,中国也有足够的回旋余地。
不管西方怎么琢磨制裁中国,中国的应对策略都在那摆着。
3.2万亿美元听着吓人,可真要动手,谁损失更大,那就不好说了。毕竟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里,没有谁能独善其身。
台湾问题本来就是中国人自己的家务事,统一这件事儿在很多人眼里就是迟早的事。要是西方国家真想用经济制裁来硬碰硬,那就等着看中国怎么出牌吧。
从稀土到芯片,从CIPS到"一带一路",中国手里的王牌可不止一张。
权威参考资料:
更新时间:2025-08-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