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万年前的“狩猎场”,亚欧最早古人类活动遗存地 安徽芜湖计划建人字洞遗址博物馆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孙村镇附近的癞痢山岩石下,可能藏着人类“终极问题”的答案。

位于癞痢山一带的繁昌人字洞遗址是目前欧亚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时期早期文化遗址之一,也是目前亚欧大陆已知时代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存。4月16日,来自“2025全国主流媒体行”采访活动的记者实地探访,获悉当地将建立人字洞遗址博物馆,总投资约2.5亿元(工程费),规划用地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5万平方米,包括展览陈列、教育科普、公共服务及文创体验等功能区,目前已启动招标工作。

人字洞考古现场

目前,人字洞遗址群考古工作仍在进行,未来,化石还会持续“上新”,部分化石将在博物馆展出。

亚欧大陆最早古人类活动遗存

或曾为狩猎场所

人字洞遗址位于芜湖市繁昌区孙村镇西北2000米的癞痢山西南坡,因洞穴剖面呈“人”字形,故命名为“人字洞”。人字洞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初期,距今256万-220万年。

据工作人员介绍,人字洞遗址发现于1998年5月,至今已经过13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将中国古人类生存时间推到了距今200多万年前,为亚洲是早期人类起源地区之一提供了重要依据。

人字洞遗址群局部景象

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遗址群内暂未发现古人类遗骸,但有不少证据证明有古人类痕迹。已出土石制品、骨制品200余件。“石制品多为小型,以刮削器为主要类型,比我国已知的更新世初期石制品显得粗糙、简单和原始。”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其中打击骨器的出现说明了人类使用工具原料的多样性。

乳齿象化石

此外,在考古挖掘中,曾发现“象牙墙”,为高七八十厘米、宽一米的幼年乳齿象的象牙堆积物。工作人员介绍,“象牙墙”内的象牙,排列整齐,专家分析,乳齿象自然死亡后,象牙多呈不规则排列状,因此,推断其经过了人类的行为。

为何遗址群内尚未发现古人类遗骸?工作人员解释,一方面,由于考古挖掘工作仍在进行,有可能存在遗骸,但暂时未被挖掘;另一方面,专家认为,人字洞遗址群有可能是狩猎场所。人字洞遗址群有多个裂隙堆积,通俗地解释,其更像山洞,古人类将其作为天然的陷阱,利用其进行狩猎,而非居住于此。

脊椎动物化石近80种

古生物化石可帮助了解古气候

据工作人员介绍,人字洞遗址另一大特点是,脊椎动物化石丰富,包括哺乳动物种类如灵长类、啮齿类、食虫类、食肉类、长鼻类、奇蹄类、偶蹄类,还有龟鳖类、鸟类,共计有脊椎动物化石标本8000余件、近80种,“在人字洞里出土了中华乳齿象的完整骨架,这也是目前人字洞遗址的‘镇馆之宝’。”

这具保存完好的中华乳齿象,代表了一个新的种类,即江南中华乳齿象。据推测,其可能起源于距今五百多万年前的华北,并在距今百万年左右于华南灭绝。化石显示,其牙齿有乳头状突起物,这使得其只能食用嫩叶,这是导致其最终灭绝的原因之一。

在人字洞遗址陈列馆内,展出的化石包括原黄狒化石、三门马化石、鬣狗化石、剑齿虎化石等。工作人员称,人字洞遗址发掘的古生物化石中,35.5%为北方型动物,34.4%为南方型动物。之所以南北方型动物均在此聚集,专家推测,可能当时出现了明显的气温下降,导致北方型动物迁徙至南方,彼时长江或许尚未形成,人字洞一带环境适宜动物生存。其介绍,古生物化石的出土,也有助于了解古气候。

最新的考古发掘中,在人字洞旁的东裂隙又发现了獴科化石新种——繁昌獴。“可以说明百万年前长江下游南岸的繁昌地区的气候环境较好,相对温暖。也证实繁昌地区是现生东南亚物种重要的起源地。”该工作人员介绍道。

目前,人字洞遗址已成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保护利用好这一重要文化资源,2023年3月,《安徽繁昌人字洞遗址保护规划》获国家文物局批复通过。

2023年,经过一年的谋划,人字洞主题公园项目正式启动。主题公园规划面积约1900亩,项目拟分三期建设,一期建设科普区,二期建设科考区,三期建设主题科技体验区,总投资约30亿元。

红星新闻记者 陈馨懿

编辑 张寻 责编 魏孔明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9

标签:繁昌   遗址   乳齿   癞痢   芜湖   古人类   狩猎场   脊椎动物   遗骸   遗存   亚欧   安徽   化石   象牙   博物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