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聪:用音乐谱写传奇人生


1967年的一个夜晚,一艘小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颠簸前行,船上的人神色紧张又坚定。其中,一位头发略显凌乱,眼神中却透着执着与不舍的中年男子,便是马思聪。此时的他,望着渐渐远去的祖国海岸线,心中五味杂陈,谁也不曾想到,这位在中国音乐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会以这样的方式离开故土。


1912年,马思聪出生在广东海丰一个名门望族。他的父亲马育航是晚清秀才,与陈炯明交好,还一起参加了同盟会。在那个传统观念浓厚的时代,马家的后辈理应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可马思聪却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11岁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大哥送给他一把小提琴。当他第一次拉起这把琴,那美妙的声音瞬间吸引了他,他对音乐的热爱被彻底点燃,从此踏上了音乐之旅。


1923年秋,怀揣着对音乐的无限憧憬,11岁的马思聪跟着大哥远赴法国巴黎求学。在大雪纷飞中,他抵达了巴黎,住在南郊枫丹白露附近,开启了漫长而艰辛的学习生涯。他先后师从多位老师,1926年,经朋友介绍,开始跟随巴黎国立歌剧院小提琴演奏家奥别多菲尔学习。在奥别多菲尔的悉心指导下,马思聪的小提琴演奏水平突飞猛进。这期间,他还尝试音乐创作,根据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创作了《古词七首》,展现出他在音乐创作方面的天赋和独特视角。


1929年,经过六年刻苦研习的马思聪学成回国,在广州、香港、上海、南京、台北等地举行演奏会。他精湛的技艺震惊四座,尤其是1929年12月22日,他与梅百器指挥的上海工部局乐队合作演出莫扎特的《降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让上海滩乃至东亚的专业音乐圈为之惊叹。可马思聪并不满足于此,1931年,在广东省政府的资助下,他第二次赴法国巴黎,进入巴黎音乐学院,跟随“隐士作曲家”毕能蓬教授学习作曲。毕能蓬教导他:“一个作曲家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艺术知识和素养。”这句话,马思聪铭记一生,并以此教导后辈。


1932年,马思聪学成回国,年仅20岁的他受朋友邀请,成为中国第一所私立音乐学院的院长。虽然这段院长经历短暂且波折不断,但却为他日后成为优秀的演奏家和教育家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里,他写下了第一首器乐曲《c小调弦乐四重奏》,得到了毕能蓬“技巧是第一流的”的高度评价。也是在这一时期,他与学生、钢琴家王慕理相识相恋,最终结为夫妇,此后,中国音乐舞台上多了一对令人羡慕的“夫妻档”。


演奏声名渐起的马思聪,先后在中央大学、中山大学等学校任教。然而,抗战的爆发改变了他的创作方向。看着祖国遭受苦难,人民流离失所,马思聪意识到,自己不能再仅仅演奏西方作曲家的作品,他要用音乐为抗战发声。于是,他辗转于华南、西南各地,在电台广播、教唱抗战歌曲,号召人民奋起反抗外敌侵略。从南京回广州后,他创作了《自由的号角》《游击队歌》《保卫华南》《黄花岗》等大量抗战歌曲。此时的他,也开始探索民族化的器乐创作,他的内心满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愤恨。


在抗战的艰难岁月里,马思聪创作出了一批经典的器乐曲,如《绥远回旋曲》《绥远组曲》《F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一交响曲》《西藏音诗》《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牧歌》《钢琴弦乐五重奏》等。其中,《绥远组曲》中的《思乡曲》更是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家喻户晓。关于《思乡曲》的创作,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当时,马思聪在广东省七星岩附近,工作环境十分艰苦,没有书桌,也没有书房,他只能挤在阁楼的房间里,坐在小板凳上,把五线谱铺在一张高一点的凳子上创作。他的灵思驰骋在塞北的黄土高原,脑海中回荡着塞北民歌“城墙上跑马,掉不回那个头。想起咱包头,咱就牙儿肉儿抖”。《思乡曲》完成后,他拿起小提琴拉给妻子听,妻子听完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此后,《思乡曲》常常出现在他的演奏节目中,成为他的音乐名片。


1949年,是马思聪人生中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北平和平解放后,在香港地下党的精心安排下,马思聪和一百多位知名爱国人士从香港经烟台抵达北平。7月,他当选为全国音协副主席;9月,作为全国文联代表,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1日,出席天安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不久后,周恩来约见马思聪,询问他如何发展新中国的音乐事业。马思聪提出“人才第一”的观点,认为培养新中国的音乐人才,首先要办学校。周恩来当即表示,正在考虑建立中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打算请他出任院长。1949年12月18日,马思聪随周恩来出访苏联归来,便被政务院任命为中央音乐学院院长,那时他年仅37岁。


新中国成立后的日子里,马思聪意气风发。他是中南海的常客,国家领导人宴请国宾时,常请他即席演奏。一次,周恩来把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拉到马思聪身边,笑着打趣道:“陈老总,我们三个人都是法国留学生,人家马思聪就学到了东西,而我们俩就没学到。”在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期间,马思聪为学院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重视教学质量,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人才。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一个又一个运动的开展,音乐界宽松自由的氛围逐渐消失。马思聪也受到了批判,被指责引导学生只专不红,想把中央音乐学院办成巴黎音乐学院。1966年,“文革”爆发,马思聪遭受了更残酷的迫害。红卫兵对他进行狂暴围攻,高呼“打倒资产阶级反动权威马思聪,打倒吸血鬼马思聪”。他被戴上“牛鬼蛇神”的高帽子,被命令低头、在地上爬行,甚至还有红卫兵拿着尖刀威胁他。他的家也被红卫兵贴满了打倒他的大标语,夫人王慕理被责令每天打扫街道,还要写揭发他的罪行材料。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马思聪的身心遭受了极大的折磨,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音乐的热爱。


1967年,在小女儿马瑞雪的劝说下,身心俱疲的马思聪最终决定离开。他们以肝病复发为由请假回家,随后南下,登上了前往香港的船。到了美国后,马思聪虽然远离了迫害,但内心却始终牵挂着祖国。他在国外依然潜心创作,用音乐抒发对祖国的思念和眷恋。


1971年7月,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从北京返回美国,周恩来托其向马思聪转达:“我平生有两件事深感遗憾,其中之一就是马思聪50多岁离乡背井去美国,我很难过。”1984年10月,中央音乐学院向公安部、文化部提交了为马思聪平反的报告。1985年2月6日,文化部发出《关于给马思聪平反的通知》。尽管得到了平反,但马思聪最终也没能回到祖国。1987年3月,马思聪感冒住院,病情恶化转为肺炎并引发心脏病。5月20日,手术失败,他在美国费城宾州医院的手术床上与世长辞,终年76岁 。


马思聪的一生,是为音乐不懈奋斗的一生。他在小提琴演奏、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他的演奏技艺精湛,被誉为“中国小提琴第一人”;他的作品风格独特,融合了西方音乐技巧和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如《思乡曲》等作品,至今仍在音乐史上熠熠生辉;他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他也并非完美无缺。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他也曾感到困惑和迷茫。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以及他在音乐领域的杰出成就,足以让他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音乐,将永远被人们铭记和传唱,成为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瑰宝。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30

标签:音乐学院   红卫兵   周恩来   绥远   巴黎   音乐   美国   小提琴   中国   祖国   传奇   人生   历史   马思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