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餐饮巨头抢滩中国,新拉面店开业,定价比本土还低

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上海有家刚开业的拉面店,亮蓝色的招牌在商圈里特别打眼,“煌面屋”三个大字下面,“39元鸡白汤拉面”的海报格外吸睛。

打听后才知道,这是日本吉野家刚推出的新品牌,不仅是首次进入中国,定价还比日本本土低了不少。

一碗拉面而已,为何能让消费者甘愿排队?日本餐饮巨头们近来扎堆涌入中国,又是降价又是拓店,背后藏着怎样的算盘?这股突如其来的“日料入华热”,值得老金好好说道说道。

日本餐企的中国抢滩潮

11月13日开业的煌面屋,是吉野家收购日本京都拉面品牌“Kiramekino Mirai”后,推出的中国专属门店。这家2013年诞生的日本品牌,在本土有24家店,上海首店是它的海外“第一枪”。

走进店里,亮蓝色墙面搭配原木桌椅,墙上挂着北海道小麦的宣传图,20多张双人桌坐得满满当当,食客举着手机拍39元的鸡白汤拉面,配一份炸牡蛎刚过50元,不少人念叨“比去日本吃还划算”。

大众点评上的信息显示,品牌第二家店已在筹备中,扩张速度肉眼可见,这并非吉野家第一次押注中国粉面市场。此前它曾带“花丸乌冬”进入中国,却在2022年8月悄然退出。

今年5月的中期计划里,吉野家明确要把拉面做成牛肉饭、乌冬面之外的“第三增长极”,中国市场被放在最核心的位置。

如今中国区500多家吉野家门店贡献着14%的营收,集团更是定下目标,要在2025年把这个比例提至20%,新拉面品牌就是实现目标的关键棋子。

吉野家的动作只是缩影,今年日本餐饮巨头的入华节奏堪称“密集轰炸”。拉面赛道里,60多年历史的东京老品牌“环七·土佐子”3月在上海开了中国首店,木质门脸透着昭和风情,吸引不少老食客专程打卡。

日本第二大连锁拉面“町田商店”更猛,去年9月刚在上海开内地首店,今年下半年就趁热连开两家,36元一碗的招牌拉面,比日本本土的880日元(约41元)还便宜5块,门口常排着20多人的队伍。

就连曾收缩门店的味千拉面,也重拾扩张势头,去年下半年开21家,今年上半年再开12家,总门店数重回600家以上,是三年来的首次回升。

寿司品类的抢滩更激烈,11月6日,寿司郎宣布以“双首店”模式进军上海,这个进入中国5年才开60多家店的品牌,今年突然提速,4月进苏州、8月入杭州,现在又瞄准上海,最新计划是未来一年把大中华区门店从129家扩到210家,几乎是过去五年的三倍。

它的同行滨寿司也没闲着,母公司泉膳控股社长小川洋平直言“中国市场反应超出预期”,目前130多家门店还不够,接下来要加快开店节奏。

就连常年扎根北上广的萨莉亚,今年也把目光投向三线城市,肇庆、揭阳、江阴等城市的首店接连开业,朝着2024年就定下的“千店目标”稳步推进。

这些品牌的共同特点,是把“性价比”刻在了招牌上,滨寿司的平价寿司拼盘比日本门店便宜10%,寿司郎更是靠“10元寿司”吸引客流。

这种定价策略精准戳中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也让日本餐企在竞争激烈的中国餐饮市场快速站稳脚跟。

从昆山工厂到特许经营的算盘

日本餐企降价入华,难道不怕亏本?答案藏在一套成熟的本地化供应链里,吉野家为了让煌面屋的口味和日本同步,下了不少功夫。

品牌方Kiramekino Mirai输出面条制作技术和运营经验,集团旗下的宝产业负责研发汤料酱料,最关键的是,江苏昆山新投产的工厂里,专门划出区域生产拉面的核心原料,从面条到汤料实现“中国造”,既降低了进口运输成本,又能快速响应门店需求。

这种“技术+本土生产”的模式,是日本餐企控制成本的核心。以町田商店为例,它把汤底的核心配方带到中国,在本地采购猪骨、鸡架等原料熬制,省去了跨国运输的损耗和费用。

寿司郎则在华南建了生鲜配送中心,每天凌晨将新鲜海产配送到各门店,比从日本进口节省30%的成本。成本降下来,定价自然有让步空间,36元的拉面、10元的寿司也就不是亏本赚吆喝。

扩张模式的创新也帮它们加速跑。煌面屋明确未来要靠特许经营拓店,这种模式能快速整合本地资源,减少品牌方的资金压力,就像吉野家本身,1992年进入中国后靠加盟模式快速铺开,如今500多家门店里加盟占比超七成。

寿司郎则采用“区域集中开店”策略,先在广东、华东密集布局,形成规模效应后再辐射周边,既能降低物流成本,又能通过口碑快速渗透市场

数字化能力的加持更让它们如虎添翼。吉野家正在优化线上点单系统,通过用户数据调整菜单,比如在重庆增加辣度选项,在福建推出海鲜配菜。

寿司郎的自助点单屏能记录食客偏好,精准推送优惠,单店复购率比传统模式提升20%。这些细节不仅提升了效率,也让品牌更懂中国消费者,定价和产品调整都更有针对性。

对日本餐企来说,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不仅是庞大的人口基数,更是成熟的消费环境,从供应链到外卖平台,从支付系统到冷链物流,中国餐饮行业的基础设施已经非常完善。

外来品牌不需要从零搭建,只要做好产品和本地化适配,就能快速运转,这也是萨莉亚敢下沉三线城市的原因,三四线城市的购物中心配套、外卖覆盖度,已经能支撑平价西餐的运营需求。

一场双向奔赴的选择

日本餐企集体来华,更重要的原因是本土市场“不好混”,泉膳控股最新财报显示,今年4到9月净利润232亿日元,同比降了6%。

这是疫情后首次利润下滑,核心原因就是米价、食材价格飙升,成本压得企业喘不过气,小川洋平在采访中坦言,食其家在日本有1900多家店,近十年几乎没增长,市场早就饱和了。

类似的困境在日本餐饮行业很普遍,吉野家在日本有1200多家牛肉盖饭门店,城市里几乎每隔两条街就有一家,上一财年门店净增长仅2%,增长空间已经见顶。

就连寿司郎,在日本本土的营收增速也远不如中国,2025财年海外业务销售收入增长42.6%,营业利润翻了一倍多,而日本本土增速不足15%,中国大陆作为海外核心市场,贡献了大半增长。

人口问题更让日本餐企雪上加霜,日本人口持续减少,老龄化严重,餐饮消费需求增长乏力,不少餐厅白天靠老年人聚餐维持,晚上客流稀稀拉拉。

而中国刚好相反,年轻消费群体庞大,对日式餐饮接受度高,加上消费升级带来的“品质需求”,愿意为性价比高的日料买单。

中国市场的“质价比时代”,刚好和日本餐企的基因完美契合,日本经历过通缩期,餐饮企业早就练就了“低成本、高品质”的本事,这种能力放到当下的中国特别吃香。

现在的中国消费者,既追求食材新鲜、口味正宗,又不想花冤枉钱,日本餐企的定价策略和品控标准,刚好踩中这个需求点。

低价策略藏着的“水土不服”

不过,中国市场的蛋糕虽大,也不是谁都能分,日本餐企的入华热潮里,已经有不少“折戟”的案例。寸屋拉面进入中国一年多,只在上海开了5家店,和当初定下的200家目标相去甚远。

丸龟制面之前退出中国,后来宣布重返,喊出“2028年开数百家店”的口号,至今没看到实质性进展,就连扩张迅猛的萨莉亚,2025财年在北上广的利润率也下滑了20%以上,高房租和人力成本吃掉了不少利润。

“水土不服”的核心问题,是对中国区域市场的差异把握不足,日本国土面积小,餐饮口味相对统一,而中国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同样是拉面,在四川要加麻加辣,在广东要清淡鲜爽,很多日本品牌初期照搬本土菜单,自然不受欢迎。

低价策略的可持续性也值得深思,靠降价吸引客流容易,但长期依赖低价,会压缩利润空间,一旦食材成本上涨,就陷入两难。

萨莉亚在北上广的困境就源于此,房租和人力成本比三四线城市高很多,低价策略下利润被严重挤压。还有些品牌为了维持低价,悄悄降低食材品质,比如用冷冻肉替代新鲜肉,最终被消费者抛弃,坏了口碑。

中国本土餐饮品牌的崛起,也让竞争越来越激烈,现在很多中国拉面品牌,用的是和日本品牌同款的小麦,汤料熬制工艺不输对方,定价却更低,30元就能吃到一碗高品质拉面。

寿司赛道里,本土品牌推出“现做现卖”的平价寿司,配送更快,更懂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偏好,日本餐企如果只靠“外来品牌”的光环和低价,没有核心竞争力,很难长期立足。

对日本餐企来说,想要在中国市场走得远,光靠降价和成熟模式还不够,必须真正沉下心做本土化,日本餐饮巨头的入华热潮,本质上是市场规律的必然结果。

本土增长乏力的企业,总会向更有潜力的市场转移,而中国市场的开放和包容,也给了这些品牌发展的机会。

对消费者来说,更多的选择、更优的价格是好事,对本土餐饮企业来说,这是竞争也是动力,能推动整个行业提升品质和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4

标签:美食   日本   中国   巨头   本土   餐饮   拉面   寿司   品牌   中国市场   低价   成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