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觉得AI眼镜会是下一个爆款吗?在被大家逐渐遗忘的角落里,我想带大家看看另一个新品——小米AI眼镜的潜力。
我为大家全面梳理市面上主要AI眼镜厂商对行业的判断,以及产品当前的优缺点和痛点。
苹果当初TWS带来一波超级行情,AI眼镜能复制吗?我们拭目以待。
AI眼镜不断迭代,打破“不可能三角”后,有机会成为下一个千万级爆款。高盛预测2030年出货量将达700万台,目标年均增速56%。“头戴摄影机男”的梗或许终于可以结束历史使命了。
小米创始人兼CEO雷军将AI眼镜定义为面向下个时代的个人智能设备,这一点与Meta的扎克伯格较为相似。
小扎去年在播客访谈时表示,智能眼镜是最完美的AI助手,也是最终极的数字社交工具。
定价1999元的小米AI眼镜,与Meta的雷朋联名款(299美元)定价相近,仅相差约200元。这背后是出货量少导致的成本约束——即便Meta两年卖出百万台,即便雷军被称为“互联网卖货之神”,小米初期在供应链的订单也仅有30万台。可见,雷军对其信心并不算足。
小米AI眼镜的核心亮点有两个:第一,内置小爱同学,可像贾维斯一样进行初级问答,对猫、花、树等静态物品,用户有不认识的可直接提问。虽然该功能目前较为简陋,但随着AI大模型能力提升,未来有机会成为真正的AI Agent;
第二,第一人称照片和视频功能,硬件参数基本达到够用水平,应用场景广泛(健身、攀岩、做饭、骑行、带娃等),交互简单,被戏称为“自媒体博主必备神器”。
但痛点也很显著:与手表、苹果Vision Pro等智能穿戴设备一样,续航是硬伤。
40克的轻重量与1999元的成本限制下,性能必须有所取舍,但重量肯定是优先选项——毕竟大部分人的Vision Pro已吃灰,如此笨重的产品难以长时间使用。
当前AI眼镜是高度供应链化的产品,硬件配置上很难形成差异化。Meta的成功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自身生态能力,AI大模型能力与Ins、脸书等社交平台能力结合,天然打通硬件输入端与输出端(大部分用户拍摄使用是为分享、转化内容甚至变现)。
二是时尚单品属性,Meta通过与雷朋联名,在眼镜圈树立高端形象。
雷朋作为全球最大眼镜品牌之一,在高度分散的眼镜市场占据5%份额,在太阳眼镜市场更是行业领导者,于欧美拥有强大品牌号召力。
相比之下,小米等国内厂商面临的困境是:从零打造一个眼镜品牌,能否吸引用户?
乔布斯最伟大的突破之一,是找到“手指”这一天然外挂设备,将手机从电阻屏过渡到电容屏,开启新时代。
苹果、Meta、小米们都在寻找另一个外挂——“眼睛”,但似乎进展不顺:要么太重,要么性能不足,要么未找到用户痛点。若硬件与用户数无法增长,生态与软件的迭代将更难。
当然,AI眼镜仍有机会成为突破口:第一,高频刚需。眼镜本身是日用品,全球数十亿用户佩戴习惯成熟,接受度远高于Vision Pro等头戴设备。
第二,功能集成。相机、蓝牙、耳机等功能均可集成,甚至可替代手机端部分轻应用功能,只要体验不翻车,用户愿意尝试这种节省时间与空间的新品。
投行预测,AI+AI眼镜长期渗透率有望达到智能手机的一半,全球年出货量超5亿台,销售额超1.5万亿元。
AI眼镜产业链与消费电子类似:上游芯片成本占比约1/3,主要由高通主导,小米采用双芯片设计,可能导入部分自研份额。
中游ODM/OEM制造厂商继续扮演低毛利率(10%-15%)的代工角色;终端品牌(如Meta、小米)需定义产品与生态,投入大量研发费用,掌握品牌溢价——成则全赢,败则低调承认“撒了几个亿”。
笔者查阅小红书用户评论发现,大家最关心两点:第一,近视用户能否体验?官方表示可佩戴度数镜片,这一点比Vision Pro等产品更友好;第二,功能实用性如何?如随看随翻译是否及时、能否同声传译、线上考试能否佩戴、8小时续航实际可用多久等。
在腾讯科技邀请的产品体验活动中,70%的首要负面评价是“设计不精致、不时尚”。解决设计与功能两大核心问题,仍是小米等厂商的重要课题。
当然,成本是行业终极枷锁:Meta 299美元的眼镜物料成本达174美元,毛利率仅40%;小米AI眼镜定价偏高,同样因物料成本难压降。
去年发布999元AI眼镜的闪极,最终仅出货500台预售款,其他订单需等待一年以上。闪极创始人坦言,盈亏平衡至少需要50万台规模——这或许是连“一晚上能卖30万台电车”的雷军都头疼的数字。
#科技##财经#
更新时间:2025-07-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