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从TCL初代QLED电视用到Q10K Pro的十年老粉,我从未想过自己会为一个品牌写“喊冤文”。但看完蓝**人对TCL这波“双标围剿”,实在忍无可忍!
测评圈某些人吃着国产技术发展的红利,却用“显微镜式抹黑”给中国制造捅刀子,真当消费者都是傻子?
1. 反射率争议:TCL说真话反而成了罪?
蓝某抓着TCL宣传的“0.5%反射率”狂喷“文字游戏”,却对海信黑曜屏Pro从1.28%涨到1.8%的“反向升级”闭口不谈。
某信产品“反向升级”
更讽刺的是,TCL早在用户询问阶段就主动公示整机参数,而某些品牌同一系列不同尺寸混用屏幕却标榜“统一标准”——这种行业潜规则,蓝某的测评为何从不深扒?
2. 亮度双标:超标反成“原罪”
海信某机型标称5800尼特亮度,实测仅达成55%却被夸“足够明亮”;TCL Q10K Pro实测7000尼特远超标称值,反被阴阳“亮度过高需手动调节”。
这逻辑堪比“考100分被骂太聪明会骄傲”,TCL用万象分区控光技术实现亮度与画质协同优化,到某些人嘴里就成了“堆参数”?
3. 刷新率玄学:288Hz不如300Hz高贵?
蓝某将TCL 288Hz贬为“无用”,却对海信300Hz/330Hz暗示“有点用处”。殊不知TCL的华星HVA屏原生响应速度比IPS硬屏快3倍,实际游戏体验中拖影控制更优秀。
蓝某:TCL 288Hz刷新率没有价值
蓝某:某信300Hz/330Hz有点用处
这种“参数双标”本质是话术操控:用数字游戏制造信息茧房,把消费者当猴耍!
测评黑手伸向技术信仰,中国制造不该被如此践踏
1. 选择性“失明”测评:专挑TCL弱点放大
在Q10L Pro对比评测中,蓝某专挑特定暗场镜头放大拖影问题,对TCL的控光优势视而不见。更恶心的是,当评论区有用户客观夸赞TCL画质时,他竟亲自下场“教育”网友,这波控评操作比饭圈还娴熟。
2. 芯片双标:没有就是“缺陷”,有了就是“噱头”
拆机T7L Pro时暗示“虚假宣传没芯片”,转头却给海信无芯片机型洗地“不影响画质”。TCL的TSR芯片被贬为“营销概念”,某信芯片却成“自研之光”——这种立场站队,早已超越技术讨论范畴!
某信没芯片:不影响画质
TCL无独立芯片:暗示“虚假宣传”
3. 碰瓷式话术:用“行业潜规则”绑架创新
蓝某指责TCL宣传峰值功率是“忽悠”,却对某信线上机型同样操作保持沉默。更可笑的是,当TCL用华星光电顶级面板实现技术突破时,反被扣上“不如进口”的帽子——某些测评博主跪久了,见不得中国屏厂站起来!
某信宣传页面凸显峰值功率数值参数大
为什么硬挺TCL?因为在友商忙着玩“同一系列混用屏幕”“芯片名称文字游戏”时,TCL坚持全系标配华星HVA屏、公示反射率实测数据。这种“死磕技术”的较真,反而成了测评圈的靶子——难道中国企业就该永远做“跟随者”?
蓝某们通过拉黑删评塑造“信息茧房”,把客观讨论变成粉黑大战。而TCL选择用律师函捍卫技术尊严,恰恰是给行业敲响警钟:测评不该是收钱办事的生意,更不该沦为打压创新的工具!
从被卡脖子的年代,到华星光电杀入全球面板前三,TCL用二十年证明了中国技术人的骨气。今天某些测评博主却用“双标测评”给友商递刀,这和当年“日立电视比长虹好”的买办话术有何区别?
在我个人看来,测评可以批判,但不能无耻!作为老用户,我不反对合理批评,但蓝某这种“收钱黑”的套路,侮辱的不仅是TCL,更是所有为中国技术熬夜攻坚的工程师!消费者迟早会看清,谁在真心推荐好产品,谁在把技术讨论变成商战工具。
更新时间:2025-04-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