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人的"慢马定律":父母身上有这两个特质,预示着子女将来没出息

你有没有听到过一个词,叫做“慢马定律”——这个概念近年来在心理学圈子悄悄流行开来了。

所谓慢马定律,它揭示的是一个隐蔽、普遍、但也令人心惊的现象:

孩子的命运,很多时候不是跑得慢,而是压根没在起跑线上,而这,和父母的两个隐藏特质关系密切

如果你发现一个家庭,父母总是活在两种特质里,孩子也大概率会成为温水里的青蛙,一辈子平庸甚至混不下去。

这两种特质到底是什么呢?

父母爱说“差不多就行了”

有一类家庭,父母嘴上不说,但做事总是带着一种马虎劲。

孩子作业做错了?

差不多就行了,别太较真。”

成就不突出?

咱不图出人头地,能吃饱饭就好。”

生活态度?

不求最好,但求不出错。”

看似是放松,其实是懒惰、是对进步的抵触。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习得性无助”,这是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一个概念。

简单来说,就是当一个人一次次尝试都无果后,他会逐渐放弃努力,习惯失败,最终干脆摆烂

但最恐怖的是,如果这种心态不是发生在孩子身上,而是直接被父母传染给孩子的呢?

举个很现实的例子。孩子考试错了一道题,敏感一点的家长会引导他找原因、总结经验。

但差不多家长会说:“没事啊,80分也挺好。”

一次两次也就算了,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形成一种错误认知:我不需要追求更好,反正大人也不在乎

于是你会发现,那些一眼看上去就不太可能成功的孩子,大多出身在差不多就行的家庭。

他们没有目标,没有自驱力,原因不是笨,而是从小被喂养在舒适的失败里。

父母总是消耗情绪,解决不了问题

你有没有发现,有些家长很忙,不是忙事业,而是忙着发脾气、焦虑、唠叨、吵架……

一句话:他们把自己99%的时间都浪费在情绪里,却没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情绪能量劫持”,当人长期陷入负面情绪中,大脑的理性区域就会被抑制,整个人处于一种低效、高耗的状态

而在这种家庭氛围里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变得敏感多疑自我攻击,甚至没有安全感

想起之前有个网友说过一句特别经典的话:“人类所能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以为别人需要对自己的痛苦感同身受。”

同样,很多父母天真的以为自己表达情绪能换来改变,结果不过是让家庭越来越像一个负能量温床而已。

比如,有些父母经常把家里吵得鸡飞狗跳,最后孩子成绩下滑、脾气变差,家长还一脸无辜地说:

“我们吵架也都是为你好。”

但从科学角度来看,这种高压情绪其实是对孩子大脑发育的重大打击:

他们的大脑会不断释放应激激素,长期下来,大脑的理性区域发育迟缓,学习能力、判断能力、控制能力统统下降

所以不是孩子不争气,而是他们从来没在一个情绪稳定的土壤里长大。

慢马定律的核心:不是起点低,而是父母不自省

很多人误以为孩子失败是命不好、起点低。

但真正决定一个孩子命运的,不是你有没有钱、有没有资源,而是你作为家长,是否拥有成长型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一书中指出:

一个人的成功,与他是否相信努力可以改变命运有直接关系,孩子的思维模式,基本都从父母那里复制而来

你每天在孩子面前说的话,其实都在给他设限或者松绑。

你说“咱家命就这样”,他以后就觉得“我奋斗也没用”。

你说“失败也可以再来”,他以后就敢挑战敢试错

再简单点说就是:

父母怎么看待生活,孩子就怎么看待世界;

父母怎么面对问题,孩子就怎么面对人生。

所以很多家庭的慢马定律,其实是一种跨代复制的认知贫困。

但是,慢马定律并不是一个魔咒,它应该作为一个提醒。也许父母很多时候也不是想害孩子,而是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变平庸了。

真正有出息的孩子,不是天生聪明,也不是运气爆棚,而是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有追求、情绪稳定、不断成长的环境里

所以父母别再盯着孩子的短板看了,先照照镜子,问问自己:“我,是不是那个偷偷拖慢孩子速度的人?”

因为,有时候最好的教育,不是推着孩子跑,而是父母自己先跑起来

-The End -

作者-李眉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4

标签:育儿   没出息   定律   特质   子女   惊人   将来   身上   父母   孩子   情绪   家庭   大脑   家长   心理学家   虎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