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在古装影视剧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个画面:
流放者们戴着枷锁,在古道上艰难前行,他们身旁,是手持长鞭的衙役,时不时地还会对他们呵斥、抽打。
古代的流放,受苦的不仅有犯人,还有衙役。对于衙役们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时间长、任务重的“苦差事”。
然而,一旦押送的对象变为女囚时,衙役们好似忘却了苦和累,一个个争先恐后上赶着去押送。
这是为何?背后究竟暗藏着哪些隐情?
“流刑制度”, 是古代一种严苛的刑罚,最早记载于《尚书》中的“流宥五刑”,即“笞、杖、徒、流、死”。
其中,“宥”指的是放宽、减轻的意思。可这虽说是免于了一死,但这一制度的恐怖程度,丝毫不亚于死刑。
若是判处犯人死刑的话,也就痛那么一下,好歹是不用一直经受折磨;可若是流放,那就是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压了。
早在远古社会之时,就已经有这样的制度了,那时候是将犯人押送至凶险的野外,任其自生自灭,也算是“流放制度”的开端了。这一制度,一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古代有四大流放之地,分别为房陵、岭南、崖州和宁古塔。在当时,这些地方均地处偏僻、环境恶劣,犯人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最为大众所熟知的,或许就是“流放岭南”了。现如今,“流放岭南”成为了一个网络流行语。
说是在一个电影中,一个县令在未做审问的情况,拍下惊堂木,判处主角团“流放岭南”。之后,变为了网友在岭南旅游视频开头的转场。
古时的岭南,环境恶劣,气候湿热,瘴气弥漫。古人认为,这些瘴气是鬼神在作祟,因此岭南被贴上了“烟瘴之地”的标签。
历史上,不少文人墨客都曾被贬至岭南,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明代戏圣”汤显祖等。
而“宁古塔”,是在电视剧《甄嬛传》中被提及的流放之地,指的就是如今的黑龙江。
如今的黑龙江,以其独特的冰雪风光吸引了大批游客,成为了一个风景迷人的旅游胜地。
然而,在过去,这里却是名副其实的“人间炼狱”。夏季狂风暴雨,冬季冰天雪地,对于流放者们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生死考验。
流放者们在被押送的途中,吃不饱、穿不暖不说,还要忍受着衙役的不断呵斥和鞭打。
如果犯人恰巧是一个年纪较大、身体羸弱之人,很有可能还没有走到,就已经死在了路上。这时候可就不讲究什么“好死不如赖活着”了。
甚至有些人在听闻要被流放的那一刻,宁死也不愿被流放。
就比如,在明朝时期,一位名为周琬的少年在得知自己的老父亲即将被流放后,当即向朱元璋提出:
“父死,子安用生,为愿就死以赎父。”
他明白,自己的父亲一旦被流放,那就是九死一生。与其被痛苦地折磨,倒不如一死来的痛快。既然如此,自己愿代父受死。
最终,朱元璋被周琬的孝心所深深感动,不仅赦免了周琬父亲的罪责,还给周琬封了官职。
古代的流放,受苦的不仅有犯人,还有衙役。对于衙役们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时间长、任务重的“苦差事”。
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在流放方面,朝廷是有着严格规定的。就拿清朝来举例,流放的犯人每日必须要行进五十公里以上,而且只能多不能少。
这些衙役们本就身份低、待遇差,位于官场最底层。这种脏活累活,是个人都不愿去接。可谁让你身份低微呢,你不接谁接,这没得选。
然而,一旦押送的对象变为女囚时,衙役们好似忘却了苦和累,一个个争先恐后上赶着去押送。
这是为何?
如果有一项“苦差事”,人人都去争抢,那就意味着这背后必定有数不尽的好处和利益。
同理可得,押送女囚也是如此。衙役们之所以会争前恐后去押送,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其一,女囚身体素质差,反抗意识弱。
女囚的身体素质与反抗意识,相较于男囚而言,显得尤为薄弱。那些被流放的犯人,往往身负重罪,其中不乏心狠手辣、武艺高强之辈。
对于衙役们来说,押送这样的犯人,无疑是在刀尖上行走,稍有不慎,便可能丢掉性命。
然而,当押送对象换成女囚时,这份差事便陡然间变得轻松许多。古时的女子,大多深居简出,依附于男子生活,习武之人更是少之又少。
因此,她们力气小,身体素质差,即便有心反抗,也往往力不从心。更何况,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下,女子地位低下,常年营养不良,身形瘦弱。
到了清朝,更是兴起了缠足之风,女子们更加步履蹒跚。而这些女囚,多出身名门,性格温顺,长期受封建父权制度的压迫,早已失去了反抗的勇气与意识。
如此一来,押送女囚便成了衙役们眼中的“美差”,既无性命之忧,又能轻松完成任务。
其二,女囚出身高贵,亲戚会贿赂、打点。
女囚的出身背景,往往能为衙役们带来不菲的贿赂与打点。这些女子,多出身于大户人家,亲朋好友众多。
他们深知,女子体弱,这一路上既要忍受恶劣的环境,又要长途跋涉,实在难以承受。
于是,他们便会想方设法地打点关系,用钱财来贿赂衙役,只求他们能稍微照顾一下女囚,让她少受些苦。
更有甚者,还会事先准备好马车,希望能让女囚在流放途中能稍微舒适一些,安全地抵达流放之地。
对于那些俸禄微薄、生活拮据的衙役们来说,这样的好处无疑是难以抗拒的。正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面对金钱的诱惑,又有谁能不动心呢?
当然,这些衙役们收了钱,是否会真正照顾女囚,那就不得而知了。毕竟,钱已到手,人已上路,亲属们又怎能知晓其中的真相呢?
古时的交通不便,传信方式落后,一旦踏上流放之路,便如同生死两隔,再无相见之日。
因此,不少衙役收了钱却不办事,依旧对女囚非打即骂,导致许多女囚在途中便香消玉殒。
其三:也是最为阴暗的一面,便是有些衙役会借机揩油,发泄兽欲。
这些女囚,多出身名门世家,她们之中不乏有姿色出众者。在这漫长的押送途中,这些衙役总想着做点什么来打发时间。时间一长,他们便把主意打到了女囚的身上。
他们起初会找些借口,趁机对女囚动手动脚,揩油占便宜。渐渐地,他们的胆子越来越大,开始利用职务之便,对女囚进行更为严重的冒犯。
在他们看来,这些女囚都已经是囚犯,家人又不在身边,即便对她们发泄兽欲,也不会有什么后果。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衙役都如此丧心病狂。在这之中,也不乏有尽忠职守、心怀善念的衙役,他们会对女囚给予照顾。
但这样的衙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无疑是少数中的少数。
在古代社会,“流放制度”对于女囚来说,无异于一场漫长而残酷的噩梦。可若是进了监狱,那更是生不如死的深渊。
古代女子犯罪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古代社会中的“族诛”、“连坐”制度。
古时候的女子长期依附于男子,一旦父亲、丈夫等人犯了罪,那女子多半是没得跑的,必会牵连其中。
另一个,则多源于家庭琐事的纷争,或是男女情感的纠葛,当然,也不乏有胆大包天,犯下盗窃、杀人等重罪者,但此类情形终究是少数。
一旦沦为女囚,等待她们的,是身心双重的折磨与凌辱。轻者,或遭“杖臀”之刑,即裸体受笞杖;重者,则可能面临“卖肉”之辱,于众目睽睽之下,裸体游街示众。
这种刑罚,不仅仅是肉体上的惩罚,更是精神上的摧残。许多女子因无法承受如此羞辱,选择以死明志,了却这悲惨的一生。
对于大多数女子来说,沦为了囚犯,进了监狱,就已经离失去贞节不远了。贞洁,是女子脖子上的一条绳索,它紧紧地禁锢着女子。
男子可以三妻四妾,享尽齐人之福,而女子则必须坚守贞节,至死不渝。为了守护这份贞洁,她们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抗拒侵犯与侮辱。
古代监狱的生活,是十分黑暗的,甚至有些官吏还专门创造了许多针对的女囚的酷刑。由于太过于残忍,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女囚们在坐牢期间,还要提防着一个问题,那就是要时刻提防狱卒的侵犯。当然,最高统治集团也曾出台过体恤女囚的规定。
例如,明朝时期便有过这样的条文,规定女子若未犯重大罪行,可交由丈夫及亲属收管,以待传唤。
而到了清朝时期,也出台过类似的条文,与之前的大差不差,都是为了防止女囚在收监后遭受凌辱。
这些规定,在现实的残酷面前,往往只是一纸空文,无法真正落到实处。那些书办、衙役们,根本无视这些条文的存在,依旧我行我素,对女囚肆意妄为。
尤其是当遇到长相标致的女囚时,他们更是纷纷前来“领教”。 在这样的环境下,女囚们或许只有以死相抗,才能保住自己的清白之身了。
官差争抢押送女囚的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难看出,古代女囚们身处男尊女卑的桎梏之下,一旦沦为囚徒,便意味着尊严的粉碎与自由的丧失。
她们不仅要承受肉体上的折磨,还要在精神上忍受无尽的羞辱与煎熬。古代女囚们的遭遇,是封建礼教束缚与人性扭曲的双重产物。
它揭示了古代社会女性地位的低下、衙役职业道德的沦丧以及人性中的贪婪与阴暗面。这不仅是对古代社会制度的一种讽刺,更是对后世的一种警示。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女囚的监狱生活. 廖宗麟 栾东
古代的流放制度对女性有多残忍. 豆丁
黑暗:古代凌辱女囚犯的潜规则. 古诗文网
浅析中国古代流放制度. 薄晓霞
更新时间:2025-04-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