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天义:悼念白公建华老先生仙逝(白如冰父亲)

文/任天义:悼念白公建华老先生(白如冰父亲)


戎马曾巡塞北尘,解缨犹济陇原人。

九秩康宁缘孝悌,松风长忆德音真。

乙巳年七月二十一日,天带微凉,心含肃穆。我与乾州餐饮商会的杜组组、虢建军会长等同事,自乾县城驱车上路,前往梁村镇白家庄,赴文友白如冰父亲的追思悼念会。车窗外风掠田畴,秋意渐浓,想起如冰弟曾与我谈及先严的生平,更念及他与家人多年的孝行,只觉此行满是敬怀,一路无言,唯念追思。

车抵达白家庄时,锣鼓声沉,哀乐长鸣,那声声呜咽与铿锵交织,似在诉说着一位老者九十二载的岁月浮沉。灵前内外,人影肃穆,乾县水利局的领导、乾县慈善家协会会长,还有乾县乡贤协会、乾县作协、白杨诗社众多诗友等几十家单位的同仁们,皆怀着敬意前来悼念——这满堂的追思,既是对白老先生一生德范的见证,亦是对其家风传承的认可。

白老先生讳建华,生于耕读之家,一生赤诚厚重。青年时披戎装、跨骏马,驻武威、守张掖,河西走廊的风沙里留过他喋血负伤的痕迹,山丹草原的晨曦中记过他捷报传来的喜悦;解甲归田后,拜师学中医、当村医,三村四邻念其仁心;入职水利系统,方山石场的硝烟、羊毛湾水坝的土方、大北沟水库的号子,都浸着他的汗水,那枚“光荣在党六十年”的奖章,是他一生奉献的勋章。

而老先生能安享九十二载春秋,离不开子女与儿媳们的悉心尽孝。如冰与弟弟白康社,自小便承父亲“孝亲”家训,待父亲步入晚年,更是将这份孝道刻进日常。兄弟二人轮班守在父亲身边,闲话家常、问暖添衣,凡事亲力亲为,从不让父亲受半分委屈。更难得的是如冰弟的媳妇与康社的媳妇,两位儿媳待公公如亲父,每日端茶送水、洗衣做饭,把老人的饮食起居照料得妥帖周到。老先生晚年偶染微恙,儿媳们更是日夜守在病床前,擦身喂药、翻身按摩,毫无怨言。这份“不是亲女胜似亲女”的孝行,不仅暖了老先生的心,也成了村里邻里称道的榜样——我曾因这份动人孝情,提笔写下《大孝子白如冰》一文在巜三秦文学》发表,只为记录这份穿越血缘的温情与担当。

也正因这份阖家尽孝的氛围,老先生九十岁那年,其生平与家庭孝风被《咸阳日报》以专版报道,字里行间皆是对他“戎马半生守家国,暮年享尽天伦乐”的赞颂。彼时老先生精神矍铄,谈及子女与儿媳,眼中满是欣慰,那模样,至今想来仍历历在目。

立于灵前,听着如冰弟泣诉先严“耕读传家、修德积善”的谆谆教诲,看着满堂同仁眼中的敬慕,忽然懂得:先生虽去,可他如松柏般的品格、如磐石般的初心,早已通过“孝”与“德”的传承,刻在子女血脉里,留在邻里记忆中。那日报上的铅字、口中传颂的孝名,皆是他一生最好的注脚。

愿白公建华老先生魂归安乐,鹤驾西去无牵挂;愿如冰弟及家人节哀顺变,承先生遗志,续孝德家风绵长。


乙巳年七月二十一日 写于乾县顺太街家中

作者简介

任天义:笔名,碧溪。1956年生,陕西乾县人,大学文化,中华全国新闻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陕西日报特约记者、评报员,咸阳日报.周末刋责任编辑等。2005年9月在盛世中华第六届征文获金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受到国家领导接见合影留念。2024年6月在全国古树公园征文中获散文三等奖,同年10月在北京第九届“风雅古韵怀”大赛中获大奖。创作获国家北京有关部门和省市奖50多次。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3

标签:美文   老先生   父亲   任天义   乾县   儿媳   孝行   戎马   家风   子女   陕西   满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