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六六鳞
编辑 | 六六鳞
《——【·前言·】——》
沙特麦麦高铁花了九年时间,中国铁建赔了41亿元,谁都以为送了冤大头。出乎意料的是,如今这场“赔钱买卖”却让中国赚翻了!它到底凭什么翻盘?答案藏在一条沙漠里的长铁轨背后。
2009年,中国铁建用30%低价打入沙特麦地那—麦加“朝圣高铁”项目。这是中国高铁第一次进军中东,合同约120亿人民币,线路450 公里,技术国际档次满分。谁能想到这一口“订单香饽饽”,竟让铁建吃下惊天苦头。
刚进沙漠,挑战就来了:流沙多,地王难挖;昼夜温差大,材料容易炸裂;时常设计变更,又加沙障和防震系统。合同没变,可甲方的新要求一个接一个落地。中企成了“追加装备”的免费工程队,加班加点赶工期。人工成本、物流成本、汇率损失纷沓而至,账算得让人头皮发麻。
时间从2010一直算到2018,项目延期六年,最终账目显示亏损41亿元。中铁建内部数据、搜狐等媒体均披露此结果,成了“最贵高铁”标签。有人哂笑这是“不差钱的政治秀”,有人叹是“战略短期亏损的代价”。无论如何,头几年的账面是清楚的:赔得彻底。
有人说,中铁建这是选错了“赛道”,但更多人看到,这是国际大项目中的正常情节——“先烧钱,赢市场”。数据显示,中铁建被扣住在沙漠的,是中国走出去的第一步,用金钱和技术换取品牌落地。没钱会倒,但有定位的企业不会停。
亏损41亿的账不是结束,而是入场券。中国高铁品牌开始在此项目中站住脚,国外项目官员、沙特学者、当地媒体都在谈“中国速度”和“耐用标准”。这让铁建在后面几年的竞标里从“纯技术公司”跃升成“成熟赛场玩家”。大工程不是单打,而是团队作战,有拿下信任的一票,就能进决赛圈。
从赔钱看外表,中国在那条沙漠铁轨上是真的亏了。但从战略眼光来看,这场亏损,是为了以下故事铺轨:赢得后续项目、赢得技术话语权、赢得外交支持。这才是今天赚翻的真正根基。
2018年10月,哈拉曼高铁正式通车。这条连接麦加和麦地那的高速铁路成了全球难得的宗教高铁,每年朝觐期间承载数百万朝圣者,客流稳定,效益持续提升。事实证明,前面那41亿,是“买票进厂搭建舞台”。
项目通车后效益迅速回流。沙特政府出手,给中铁建运营维护O&M合同续签至2025年。此外,他们还给予大批税收优惠和优先参与其他基础设施项目的机会。2019年,沙特南北铁路、中东城际线路、中国高铁技术再度中标,甚至被沙特授予“一带一路”战略合作伙伴首选地位。
这意味着损失变成敲门砖。沙特不只是买通这条线,更打算买入稳定的高铁技术和模块。中国技术人留下来培训沙特人员400多人次,间接带动3万当地就业,效应加乘。技术输出变成口碑输出,项目影响力远超最初亏损账面。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这条高铁不仅是道路,还成了战略桥梁。媒体称它为“中国标准刷脸中东”的样板,沙特高层多次在国际论坛强调“中国合作值得信赖”。品牌价值和政治资本不断积累,相当于拿41亿做广告、做承诺。
而中国铁建则借势在全球“高铁外交”里一路领跑。中东、中亚、东南亚的一票项目排队等候,中国铁建已经不是打价格战,而是拼技术名气——这正是战略投资的胜利。亏账是过去式,品牌效应是当下,这就是“赔本买卖赚翻盘”的公式。
更惊人的是,这种模式还能复制。中铁建开始在非洲、东欧市场打入高铁、地铁“小型定制”,玩法从“沙漠高铁”延拓到城市轨道。每一次中标,都带着“麦麦套路”和“哈拉曼经验”,成本不再从零积累,而是先差后盈成常态。
简单说,这笔交易的账不在当下,而在未来。亏41亿是起点,赢得市场才是目的。高铁技术、服务能力、品牌信任三合一后,过去的账单变成了投资账本。中国赚的不只是钱,更是位置和可能。
一条沙漠中的高铁,表面只是基础建设,实际早就成了全球角力场上的战略工程。这种工程,不靠单笔利润撑腰,靠的是持久战。麦麦高铁完工后,中国的收获,并不只藏在沙特的票房收入里,更深的是:品牌信誉和订单溢出。
刚通车那年,沙特王储穆罕默德公开称“哈拉曼高铁是一项划时代工程”,并特别提及“中国团队表现专业可靠”。这句话背后,是一整套以技术立足、用效率证明的系统工程。中国高铁在全球名声本就不低,这次彻底扎根在中东富油区的核心地段,变成实打实的品牌名片。
想象一下,一个中国公司站在宗教圣地麦加的轨道上,运营一条国家级高铁线。影响力早已超越项目本身。很多国家不是没高铁,而是不敢大手笔放权给外来企业。沙特愿意这么干,是信任背后的战略选择。这种信任,才是中国在国际工程市场中最难拿下的筹码。
有了品牌,接下来的事就好办。中铁建顺势拿下沙特城际线、南北铁路等多个后续项目,并快速在卡塔尔、阿联酋、埃及等国推进地铁和高铁合作。国际金融市场也对中国高铁企业给予更高评级,认为其具备持续运营与项目交付能力。
不仅如此,外交层面也收获颇丰。中国与沙特的合作深入“清洁能源+基建+技术标准”三维领域,高铁正是其中之一。以麦麦项目为支点,“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地区迅速铺开。中国不仅输出技术,更打造了软实力品牌,塑造“可合作、可信赖、可持续”的国家形象。
这时候回头看那41亿的亏损账,就像投了一场大型公关营销战。与其花大价钱投广告,不如真干一个看得见、跑得动、能赚钱的活项目。广告打完会过期,高铁跑起来永远是牌面。
中国企业从这场合作中还得到一个额外红利:本地化管理的实战经验。沙特是高温高压环境,人员管理极其复杂,中铁建以这次为训练场,把中国工程师、中东劳动力、南亚管理人员形成一套高效协同机制,打破“只会自家套路”的限制。这也成了后面进军非洲、拉美、中亚等市场的管理模板。
所以麦麦高铁并不是一条简单的盈利线,更像是一条品牌溢出线。它铺的不只是钢轨,更是项目口碑、政治信任和外交互通三重通道。41亿在账上叫损失,在全球竞争中却变成信用红利,是无形资产的最强变现方式。
哈拉曼高铁建成之后,中国没有把它当作终点,而是拿它当范本。一项工程的真正价值,从来不止于它完没完成,而是能不能被复制。中铁建、中国中车和其他中国高铁企业迅速将沙特经验打包成“海外高铁整体解决方案”,出口到更多国家。
第一个响应的,是埃及。2021年,中企接手“绿地走廊”高速铁路,总长约1800公里,被称为“非洲第一高铁”。埃及政府明确表示,选择中国,不只是看中价格,而是认可“沙特高铁”的质量和运营能力。这话听着眼熟?没错,就是麦麦项目的外溢效应。
项目还没全面施工,周边国家就来打探合作:摩洛哥、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都在研究如何与中国在高铁、地铁上展开“全链条合作”。他们要的不止是高铁系统,还要工程管理、劳务培训、后期维护一条龙。麦麦高铁里积累的模式,正好派上用场。
除了非洲,中国企业还将“麦麦套餐”运到东南亚。印尼雅万高铁、泰国高铁、马来西亚泛亚铁路线,几乎每一条都能看到“工程设计—施工总包—运维交付—品牌落地”的中国模式影子。熟人做事、熟法复制、熟料供应,这才是“走出去”的底气所在。
这时再看那条沙特铁路,它已经不仅仅是一段轨道,更是一整套复制模板。前期要赔,后期可收,不用一次赚死你,而是分期套现。这就是现代工程逻辑——高铁工程是一次项目,品牌和服务是持久收益。
中铁建还从沙特高铁里总结出一项关键策略:项目+运营+资本联合开发。在新的合作项目中,中企开始主动提出“项目分红+收益分成”方案,不再单纯做“苦力建造者”,而是做“战略合伙人”。当你能分成,做事就更细致,质量也更扎实。这种模式,不仅保住收益,更保住长期话语权。
同时,中国企业也借沙特项目打开了工程金融市场的局面。国际投行对中国工程企业参与海外项目的评级开始上升,融资渠道更稳,利率更低。换句话说,企业以麦麦高铁做信用背书,不但技术输出,还可以带着资本走出去,一条线撬动一片市场。
此外,麦麦高铁的文化附加值也被挖掘出来。高铁串联了宗教圣地,提升了城市之间的旅游动线,成为“朝觐经济”重要支柱。这类案例被多个旅游经济研究机构采纳,认为其对宗教型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样板意义。中国高铁企业也跟着出口“城市复兴+交通更新”的一体化思路。
麦麦高铁走到今天,不再是一个项目,也不是41亿的旧账,它变成一个可以滚动扩大的复利资产。这才是战略投资的深意。钱花出去了,经验和话语权却留了下来,而且会越来越值钱。
很多人只看到了那年账面上的“巨亏”,却忽略了背后的“模式铸币”。项目赚的钱可以花掉,模式赚的钱,可以继续建更多高铁、收更多订单、赢更多信任。这笔账,真正划算。
更新时间:2025-07-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