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明说的没错,不拍戏就消失的张颂文,已经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

文|迢千

编辑|影娱先锋


北电毕业跑组十年没混出名堂,曾被导演质疑演不好戏?

40岁靠《隐秘的角落》让人眼前一亮,46岁凭《狂飙》里的高启强火遍全网。

如今舆论风暴后消失了半年的他再次现身,似乎还少了几分“红气养人”的锋芒。

可是他却在这条“不追红”的路上,走出了演员最本真的模样。

01《狂飙》之后的“消失术”

今年年初,女演员姜尘自爆前任家暴,这事儿一下子就在网上炸开了锅。

尽管没有直接点名,但舆论的矛头偏偏就指向了张颂文。

一段疑似投资人的录音流出,暗示他干预选角、换掉资方演员,甚至还有媒体称他已被《谷雨》剧组踢出局。

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成了检验他“消失哲学”的试金石。

面对家暴、偷税以及私生活的漫天质疑。

他既没有像流量明星那样发律师函控评,也没有拉人脉下场撕,而是选了个最实在也最坚定的法子:

关了社交平台,停更所有动态,一头扎进《谷雨》剧组拍戏去了。

就算导演公开说 “他是个好人”,直到《谷雨》顺利拍完,他也没出来回应半句。

这种“把解释权交给时间”的态度,在热搜每小时更新的娱乐圈显得格格不入。

有网友嘲讽他“心虚不敢回应”,却忽略了他在剧组的状态。

工作人员说,他常常带着群演反复走位,自掏腰包给熬夜拍戏的场务买热汤面,把所有精力都砸在了角色身上。

后来大家才懂,他的沉默从不是逃避。

就像他当年跑组被拒时不抱怨,如今面对污蔑也不辩解。

演员的战场从来不在热搜评论区,而在片场的镜头里。

02不追红的蜕变之路

2003年,34岁的张颂文以专业第一进入北电学习表演,但当时还有人质疑他的年龄与演技。

毕业即失业的他,三年跑了800多个剧组,但一场戏都拍不上。

不拍戏的时候,他就沉下心琢磨演技、研究角色。

这些年他一直在北京漂着,吃快餐、跑龙套,甚至到了40岁都还买不起房。

但他从没放弃对表演的喜欢,坚持在生活里攒素材,为后来的爆发做准备。

靠着《狂飙》里的高启强火了之后,他没借着这股热劲儿到处捞金,而是安安心心搞新创作。

他曾在文章中分享那段时光:“虽然艰难,但每次琢磨透一个表演细节,就觉得很有收获。”

他用努力证明了自己对表演的热爱与执着。

《狂飙》热播时,他拒绝了所有综艺邀约,理由是“怕观众看我后,再看高启强会出戏”;

如今被委任文化顾问,他不谈自己的“跨界成就”,只反复强调“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

7月5日,消失了半年的张颂文以艺术顾问的身份重新出现在公众面前。

在他接过2025-2028年度艺术及文化顾问委任状的镜头里。

人们发现他的面相少了几分“红气养人”的锋芒,却多了一份历经淬炼的清醒。

7月10日在粤产短剧集《奇迹》的杀青现场,他也出现在央视电视剧官方微博发布的演员杀青照合集中。

周围人都在为快点出名焦虑时,他却按自己的节奏来。

这种对“时间节奏”的精准把控,正是“钝感力”的体现。

他不被“年少成名”的热潮左右,不盲目跟风去参加各类博眼球的综艺,不刻意制造话题炒热度。

这种“不焦虑”,给当下陷入“内卷焦虑”的现代人上了生动一课。

03演员的本真坐标

在娱乐圈,面对绯闻,不少明星会陷入反复自证的漩涡。

比如张丹峰,曾深陷出轨经纪人毕滢的传闻。

一开始,他选择沉默,可随着舆论愈演愈烈,他不得不站出来发声。

他先是通过工作室声明否认出轨,可网友并不买账。

同时,他宣布毕滢已引咎辞职,试图以此平息风波。

但即便如此,网友们还是心存疑虑,质疑声不断,哪怕后来博主进行了公开道歉,但他在这一过程中仍身心俱疲。

但张颂文不一样,他没在舆论漩涡里费劲儿自证,而是专注于演员的本职工作,用作品和角色展现实力。

这份在绯闻中坚守自我的定力,正是他作为演员最珍贵的品质。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总习惯向外求,刷短视频、发朋友圈求即时反馈。

短视频带来的短暂快乐,朋友圈的点赞评论,看着好像挺满足,其实心里越来越空。

我们太在意别人的眼光,为了迎合别人不停改变自己,在追求外界认可的路上弄丢了自己。

张颂文的“消失”,则是一种勇敢的“向内看”。

他一直保持着低调坚守的态度,他从不刻意追求走红,而是专注于演员这个职业本身。

遇到“绯闻”也不会陷入“自证漩涡”,只做好自己当下的事。

他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而不是在网络的漩涡中迷失。

这种“向内看”的生活方式,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范本。

我们可以试着减少对外界即时反馈的依赖,关掉手机,去读一本好书,沉浸在作者构建的精神世界里;

去郊外漫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倾听内心的声音。

当我们不再被外界的喧嚣所左右,而是专注于内心的需求时,我们才能找到生活的本真。

就像张颂文,他不被娱乐圈的浮华迷惑,坚守内心对表演的热爱,才能在演艺道路上越走越远,也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而有意义。​

张颂文不拍戏就消失的选择,看似与娱乐圈的热闹格格不入,实则是对“钝感力” 的深度践行。

他不焦虑、向内看,为自己开辟出一条独特的人生道路。

结语

在这个快节奏、充满焦虑的时代,他的经历让我们明白:

保持“钝感力”,坚守自我节奏,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收获属于自己的精彩。​

部分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用20年“狂飙”的张颂文:“好好生活”是一种大智慧

读者人物|消失半年的张颂文,已经不想红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9

标签:娱乐   道路   陈道明   演员   狂飙   焦虑   漩涡   谷雨   剧组   本真   舆论   娱乐圈   绯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