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根达斯,这个名字在90年代的中国简直就是高端的代名词,一球冰淇淋几十块,普通人想都不敢想。
如今,门店却一家接一家关门,从风光无限到如今的400多家门店濒临倒闭,到底发生了啥?
哈根达斯:冰淇淋界的“爱马仕”
1912年鲁本·马特斯出生在波兰一个犹太家庭,父亲在一战中去世,母亲带着他和妹妹漂洋过海,1921年到了美国纽约布朗克斯。
家里穷,鲁本小时候就得帮衬着卖柠檬冰,赚点小钱贴补家用。到了50年代,冰淇淋行业因为冷冻技术进步开始变味儿,很多厂商为了省成本、保质期长,往冰淇淋里加空气、稳定剂和防腐剂,口感越来越差。
鲁本看不下去,决心做点纯粹的东西。他和妻子萝丝在家厨房捣鼓,用上好的奶油、新鲜水果和天然香料,弄出了香草、巧克力和咖啡三种口味。1961年,他给品牌取了个北欧风的名字“哈根达斯”,其实没啥具体含义,就是觉得听起来高大上。
1976年,第一家门店在布鲁克林开张,1983年被品斯乐公司收购,后来又并入通用磨坊,生意做到全球50多个国家,开了900多家店。
1996年哈根达斯进入中国,选在上海南京路开了第一家店。那会儿中国刚改革开放没多久,老百姓对洋品牌好奇得不得了。哈根达斯瞅准了这点,直接把自己定位成“冰淇淋界的爱马仕”。
在美国,它就是超市里随手能买的普通货,价格不贵,口味也简单。可到了中国,摇身一变成了高端货。一球冰淇淋卖30块,90年代这价格能让人咋舌,普通工人半天工资都不够。即便这样,门店生意火爆,年轻人觉得吃哈根达斯就是一种身份象征。
品牌还特别会搞营销,广告语“爱她,就带她去哈根达斯”火遍全国,成了情侣约会的标配。门店选址也聪明,专挑北上广的顶级商圈,像北京王府井、上海淮海路、广州天河城,哪儿人多往哪儿扎。装潢走奢华风,水晶灯、大理石台面,服务员穿着整齐制服,舀冰淇淋的动作都像在表演。
哈根达斯还抓住了中国人的节日消费习惯。中秋节推出冰淇淋月饼,包装精美,烫金LOGO,定价动辄两三百块,贵得离谱却照样卖断货。生日蛋糕也成了拳头产品,顾客可以定制祝福语,送礼倍儿有面子。
2006到2015年,哈根达斯在中国势头猛得不行,销售额年均增长33%,门店从几十家扩张到400多家,覆盖了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像杭州、成都、南京这些地方,商圈里总能看到哈根达斯的招牌。
品牌还和高端酒店、航空公司合作,推定制冰淇淋,生意做到哪儿都顺风顺水。那会儿,新茶饮还没火,国内也没啥像样的高端冰淇淋品牌,哈根达斯几乎把市场吃得死死的,成了高端消费的代名词。
闭店潮的由来
可好景不长,2020年后,哈根达斯开始走下坡路。2024年初,全国门店还有466家,到6月中旬只剩385家,半年关了80多家。北京国瑞城的老店开了十几年,2024年贴出暂停营业的告示;南京江宁万达的店直接撤了,位置被新茶饮品牌占了。
第三方数据显示,有些门店一天订单不到100单,租金和人工成本却高得吓人,根本撑不下去。中秋节的冰淇淋月饼,过去是抢手货,2024年却卖不动,经销商在团购群里五折甩卖,库存都清不完,销量比前一年掉了快九成。
为啥会这样?主要是消费者变了。90年代那会儿,大家觉得洋品牌就是好,贵点也值,哈根达斯吃的就是个面子。可现在的年轻人不吃这套了。
2025年艾媒咨询的数据说,只有6.94%的人愿意花20块以上买一球冰淇淋,77.39%的人更喜欢10块以内的平价货。质价比成了主流,意思是品质得高,价格得合理。
哈根达斯一球30块,甚至50块的定价,在年轻人眼里性价比太低。吃一球冰淇淋的钱,都能买一顿火锅或者奶茶了,谁还愿意为个“高端”标签多掏钱?
市场竞争也越来越狠。Gelato类冰淇淋这几年火得不行,低糖低脂,主打健康,2024年市场规模冲到120亿元,完胜传统冰淇淋。
国产品牌像“野人先生”“波比艾斯”冒得很快,口味贴近中国人口感,芒果百香果、荔枝玫瑰、龙井茶,更新速度快,价格还便宜,10块钱就能买到一球。
罗曼林这样的新品牌,全国开了110多家店,店面设计年轻化,墙上有手绘甜品图,吸引一堆人拍照发朋友圈。反观哈根达斯,口味还是老三样:香草、巧克力、草莓,十年没啥大变化。
社交媒体上,网友吐槽哈根达斯的芒果冰淇淋味道淡,不如新品牌的果味浓。新茶饮品牌也来抢生意,喜茶、奈雪推的软式冰淇淋,价格亲民,店里还能顺便喝杯奶茶,消费场景比哈根达斯丰富多了。
哈根达斯自己的问题也不少。产品创新慢,菜单翻来覆去就那几个经典口味,年轻人吃腻了。营销还停在上世纪,广告全是情侣分享冰淇淋的画面,跟现在的网红经济脱节。
社交媒体上,哈根达斯的账号更新慢,内容没啥吸引力,基本就是产品图,互动少得可怜。服务也跟不上,店员按流程操作,点单效率低,顾客想加点坚果还得额外掏钱,体验感差。
门店装潢虽然精致,但风格老旧,年轻人更喜欢ins风的网红店,拍个照都能上热搜。通用磨坊的财报显示,哈根达斯在中国的销售额从2019年的8亿美元掉到2024年的7.3亿美元,2025财年第三季度又跌了3%。
董事长Jeff Harmening直言,中国门店客流连年双位数下滑,租金和人工成本压得喘不过气。2025年6月,彭博社爆料,通用磨坊考虑卖掉中国门店,交易额可能上亿美元,涉及300多家店。
想翻身却未果
哈根达斯也不是没想过办法。2024年,上海的门店和山姆会员店合作,推189.9元10球的拼装活动,吸引想省钱的顾客。广州有店搞9.9元外带咖啡,想拉点人气。
社交媒体上,品牌开始发短视频,秀冰淇淋制作过程,但内容单调,点赞量寥寥。这些招儿都太小打小闹,治标不治本。行业专家说,哈根达斯要想翻身,得在健康、社交和文化上做文章。
比如推低脂低糖系列,弄点中国风口味,像桂花乌龙、红豆抹茶,或者跟本土IP联名。可这些都需要大投入,通用磨坊对中国市场明显有点犹豫,财报里提到要“优化资源配置”,摆明不想再砸钱。
整个高端冰淇淋行业都不好过。2023年梦龙销量跌6%,2024年又跌1%,母公司联合利华干脆把冰淇淋业务拆出去单干,想减轻压力。
哈根达斯的问题不是独一份,是整个行业在面对消费升级的阵痛。年轻人现在要的是体验感、新鲜感和性价比,哈根达斯的高价标签已经不灵了。
鲁本·马特斯当初的梦想是让大家都吃上纯粹的冰淇淋,可在中国,哈根达斯却靠“高端”标签火了一把,也因为这标签栽了跟头。
未来,品牌可能会卖掉门店,专注线上和超市渠道;也可能试着本土化,融入更多中国元素。不管咋走,都得放下“奢侈品”的架子,跟上年轻人的节奏,不然真可能被市场忘得一干二净。
更新时间:2025-07-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