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到了!这颗小行星,首次发布影像,名为“华中科技大星”

遥远的太空中,有一颗名为华中科技大星(Huazhongkejida)的小行星,它穿梭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永久编号为52487。近日,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天文学系携手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相关团队,通过阿勒泰天文台1米大视场望远镜找到了它的身影,首次发布影像

华中科技大星的尺寸并不大,预估直径在几千米左右,位于主小行星带。和太阳系中成千上万的“邻居”一样,它默默地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了几十亿年。

这颗小行星被命名为华中科技大星(Huazhongkejida),是为了庆祝华中科技大学(HUST)建校70周年,表彰学校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特别是在推动天文学科发展上的卓越贡献。突出贡献包括:罗俊院士团队测得国际最高精度引力常数G值(2018年发表于《自然》杂志),吴庆文教授团队参与首张黑洞照片理论分析,作为主要单位参与“天琴计划”空间引力波探测项目,2019年成立中国中部地区首个天文学系

近日华中科技大星3D位置示意图

引力波探测是广受关注的国际重大前沿科学之一。空间引力波探测的主要目的是打开mHz~1Hz的引力波探测窗口,相关研究不仅对宇宙学、引力物理、天文学等基础学科研究有重大科学意义,而且将带动一大批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校物理学院罗俊院士于2014年提出基于地球轨道的空间引力波探测的中国方案——天琴计划。天琴计划已经完成了0123路线图的前两步,实现了月地激光精确测距和高精度空间惯性基准在轨验证(天琴一号卫星,2019年)。2021年,国家航天局已批复天琴二号卫星的工程立项。

承载这些前沿探索的“基石”就是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经过40余年的发展,学院学科布局结构合理、研究方向特色鲜明,学科建设稳步向前、迈向一流。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4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教授/研究员69人,副教授/副研究员66人。各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4人,约占师资队伍总人数30%。

除了雄厚的师资队伍,学院还拥有强大的平台支撑。三大国家级平台支撑学院物理学科发展,它们是国家精密重力测量科学中心、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和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在人才培养方面,物理学院致力于打造“培养科学家的摇篮”。物理学毕业生具有坚实物理学专业背景,近五年平均深造率超过80%。除了可以继续从事物理学前沿研究之外,也是光电、材料、通信、电子、信息等相关领域的急需人才。研究生就业率近100%,硕士毕业生有超过65%进入高新企业从事研发工作;博士毕业生有超过50%前往高校科研院所就职。

为了进一步地推动物理和天文学科的交叉融合,物理学院于2019年9月成立天文学系。目前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星系和活动星系、致密天体、引力波科学和天文技术,天文光学技术等方向。在超大质量黑洞活动性、不同尺度致密天体综合研究、脉冲星计时阵列搜索超大质量双黑洞等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年均在ApJ、MNRAS,PRL等顶级天文学杂志上发表论文15-20篇)。

当我们仰望夜空,那颗编号52487的小行星正承载着人类的求知精神,在宇宙中默默地运行。而在地球上,那些不断拓宽人类认知边界的研究仍在继续。#高校种草大赛##华中科技大学##秋日生活打卡季##好平台好讲师##小行星##天文##物理##湖北#

关注“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获取关于985、211、“双一流”建设高校——华中科技大学的最新精彩资讯!
素材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官网/官微、华中科技大学招生办公室官微、华中科技大学天文学系官网等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4

标签:科技   华中   小行星   影像   引力   天文   华中科技大学   物理   学院   学科   科学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