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11月13日讯(通讯员 叶雨兴)东京的夜晚,灯光映在红毯上,闪烁得像流动的海。
在今年东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周“金鹤奖”颁奖现场,当“最佳女主角”被念到她的名字时,曾梦雪轻轻地在心底说了句:“谢谢夏沫。”那一刻,她的神情与《分手清单》里那个在情感尽头依然温柔从容的夏沫,几乎重叠。
夏沫,是曾梦雪在电影《分手清单》中饰演的角色,一个在感情终结时依然理性与温柔的女性。她的坦然与坚定,让曾梦雪在表演中体会到角色情绪的细微与力量。在此之前,她还塑造过《前任》系列里一腔孤勇的丁点,《底线》里坚韧又脆弱的钟媛媛,《半熟男女》里敢爱敢恨的孙涵涵等。每一个角色,都像一位独立而聪慧的“天才女友”,在她的生命中留下印记,带她去成长,去照见自己。
东京的奖杯只是一个结果,它像一个光标,指向她一路走来的角色轨迹。每一次表演都是练习,也是一次关系的建立,每一个角色都在塑造她的演技、心态与职业认知,共同造就了今天的曾梦雪。

“成为”而非“扮演”
曾梦雪第一次读到《分手清单》剧本时,最打动她的是夏沫在天台上说的那段话:“希望你放下包袱。”那不是一句劝解,更像是一种告别的智慧。“那一刻,她看清了这段关系的本质,没有怨恨,也没有自怜,这种清醒的力量让我很动容”曾梦雪回忆道。
而在那场“三周年求婚”的戏里,她几乎没有用任何外显的“情绪表演”。只有轻微的呼吸变化和眼神停顿,观众便能感受到夏沫在克制中的挣扎与决绝。
“真诚的表演就是成为,而不是扮演,”她说,“我努力摒弃掉任何‘演’悲伤、‘演’快乐的痕迹,而是去真实感受夏沫的每一次情绪。我希望观众看到的,不是演员的技巧,而是一个真实的女人在面对选择时的勇气。”这种理性、细腻而克制的表演方式,让夏沫在银幕上拥有了独特的真实感,也让观众看见了一个不被情绪裹挟的女性角色。
其实,这样的“自然”与“真诚”贯穿了曾梦雪的大多数角色。在电影《前任》系列中,她饰演的丁点是观众最难忘的角色之一——冲动、倔强,又在爱里充满笨拙的勇气。那时候的她还年轻,情绪表达更直接,但丁点的真实与不修饰,让她第一次体会到表演中“生活感”的力量。
《底线》里的钟媛媛则是另一种挑战。作为法治题材剧中的年轻女性角色,她的情绪被严格限定在理性与秩序之内。曾梦雪没有选择“喊出来”的方式,而是学会“藏”。到了《半熟男女》,孙涵涵的率真与热烈,让她重新找回“生活的温度”。那个敢爱敢恨的都市女孩,不再是青春叙事的延伸,而是一种更成熟的自我表达,她懂得冲动背后的孤独,也懂得爱人的方式可能是放手。
从丁点到钟媛媛,再到孙涵涵和夏沫,曾梦雪的成长几乎是可见的。她不追求表演的“爆点”,而是更注重“留白”的分寸。她的台词不多,但眼神和肢体都有温度。观众往往在她一个沉默、一个轻轻的呼吸中,就能捕捉到人物的情绪变化。
“我喜欢那种能让人信任的演员,”有影评人这样评价她,“不炫技,不讨巧,但你会愿意看她演任何一个普通人。”
观众缘,也许正是来源于这种不刻意。她不追热点,也不急着证明自己,只是不断地在角色中磨、在现实中看、在成长中思。而如今,东京的奖项只是一个节点。比起荣誉,她更在意的是,自己有没有继续在“成为”的路上。

镜头之外的“天才女友”
在当下这个以速度和话题为信仰的行业,女性演员的成长常常被时间和舆论的双重过滤。年轻时被要求“讨喜”,成熟后又要“自洽”,无论何种阶段,都仿佛在与期待赛跑。但曾梦雪似乎从未被这些外部规则定义。她清楚自己是谁,也清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演员。
她说自己刚到北京时,给人生设过“倒计时”,如果一年内接不到像样的角色,就考虑离开。那是一种孤独的自我考验,也是年轻演员最真实的焦虑。然而,她没有被那段不确定淹没,反而在一次次“倒计时”中,看清了自己对表演的热爱。她说,那种清单式的坚持,不是为了告别,而是为了逼自己一把,看看到底能走多远。
这种清醒感贯穿了她的职业成长。她并不急着追求流量,也不回避被替换、被误解的挫折。她坦然承认有过崩溃的瞬间,某次签完合同、定妆、围读都完成,却在开机前被换角。她一度回成都休息了整整一个月。但让她重新出发的,不是外界的安慰,而是那股“对表演最纯粹的热爱”。这听起来朴素,却是她一以贯之的底色。
“演员的终极尺度,是当你提起这个名字,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她塑造的角色。”曾梦雪这样定义自己想留下的痕迹。她希望被记住的,不是一个被热搜定义的名字,而是一组观众记得的眼神。
在如今的影视生态中,女性角色往往被分成两种,要么被消费成“独立”的符号,要么被简化成“情绪”的容器。而曾梦雪的角色,始终带着一种可感的人味。她们可以理性、克制,也可以脆弱、热烈;她们不会喊口号,却在沉默中显出力量。那是一种“在看似温柔的表面下,仍在坚持自我”的复杂感,这正是当代女性最稀缺的质地。
她的这种气质,并非来自表演技巧,而更像一种生活方式。她从不避讳自己的情绪,焦虑、怀疑、孤独,都有。她懂得独处,也懂得喝一杯小酒、听音乐、运动,让情绪自行流走。她不把这些情绪当作瑕疵,而视为成长的养料。她笑着说:“每个人都有内耗,但最重要的是接受它,不去对抗。”这种不伪装的态度,也让她的角色呈现出一种难得的真实。她并不演一个“坚强的女性”,而是在成为女性的过程中,学会和脆弱共处。
正如埃莱娜·费兰特在《那不勒斯四部曲》中写的那样:“探索吧,握紧手中的火炬,先照亮自己的灵魂,认清自我意义所在。”曾梦雪的“天才女友们”恰恰如此,她们有爱、有恨,也有清醒的边界感。她从她们身上学到,真正的勇敢不是不怕受伤,而是受伤后还能温柔地看待世界。
与很多被期待“迅速爆红”的年轻演员不同,曾梦雪更像一个在慢慢雕刻自己的人。她不排斥争议,反而坦言如果有机会,她会选择那个“可能被骂一整年、但能封神的角色”。她明白“安全的选择”意味着安逸,而艺术的生命恰恰诞生于风险。她身上那种不服输的劲儿,与她饰演过的那些女性角色相互印证,都是在逼自己成长的人。
在这个以速度为信仰的行业里,她的“慢”是一种稀有的品质。她认真打磨每一个人物,也认真生活;她明亮、坦诚,却不空洞。她像是在和自己的角色共同成长。从丁点到夏沫,从表演到人生,她都在尝试成为一个更完整的“她自己”。
“努力去体验、去感受、去创造,对得起自己的选择。”这是她对人生的总结,也像是她送给那些仍在寻找自我的年轻女性的一句话。
而这句话,也正是“天才女友”的真正含义,不是天赋异禀,而是在时间和伤痛中,依然选择相信生活,继续热爱。
与光同行的“潇影人”
如果说演员的成长是一场个人修炼,那么加入潇湘电影集团,对曾梦雪而言,是一次精神的“归队”。
她不止一次提到,潇影之于她,不只是平台,更像一个“有信念的家园”。它让她意识到,自己作为演员,不只是艺术创作者,也是价值的传递者。
在这里,她第一次感受到一种罕见的稳定与方向感。这个行业常常浮躁,项目起落、舆论反转、角色流转,几乎没有恒久不变的东西。而潇影的存在,像一条有温度的基线,提醒她,电影不仅属于市场,也属于人民,属于时代的叙事。她说,潇影让她学会在创作中保持清醒,既要相信艺术的力量,也要知道这份力量该去照亮哪里。
她记得谷良董事长在一次会议上说:“青春潇影,不只是年龄的青春,更是精神的青春。”
那句话让她印象深刻。她意识到,这种“青春”不是盲目的冲劲,而是一种心怀理想、又能脚踏实地的能量。她喜欢这种氛围——这里重视年轻人,但并不放纵年轻人;这里鼓励探索,但也守住价值的底线。
对她而言,这种“被信任”的环境,是难得的安全感。它让她有底气,也有方向。
“我从没觉得党组织身份是一种束缚,反而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她说。演员这个职业看似自由,其实常常在迷雾中前行。党组织身份让她多了一盏心灯。它提醒她,镜头前的表演要真诚,镜头后的选择要负责。她会更谨慎地挑剧本,更在意角色传递出的社会意义。不是每个角色都非得高尚或完美,但每个角色都该让人看到“人性里的亮”。
也许正因为这种内化的自觉,她在荧幕上的女性角色,才有一种可贵的“方向感”。
无论是《底线》中的钟媛媛,还是《分手清单》中的夏沫,她们都带着清醒与担当。那种担当不是口号,而是能量的传递,一种在迷茫中仍能看见光、并愿意把光递出去的力量。
她也常常在社交媒体上收到留言,有年轻女孩写道:“看了你的角色,我好像也变得更勇敢一点。”那一刻,她更深地明白了什么叫“演员的公共性”。被喜欢是一种幸运,但更是一种责任。她开始用更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不仅要演得好,更要活得正。
“潇影的传统,让我不忘脚下的土地;潇影的信念,让我相信电影依然可以温暖人。”这是她对这个身份最真诚的总结。
在潇影这片土地上,她并不想只是一个“被培养”的年轻演员,而是希望成为一个能“回馈光亮”的人。她始终相信,好的电影人,终究要用作品去回应时代,也要用信念去守护观众心里的那束光。

照亮彼此的时刻
在访谈的最后,当被问及最喜欢哪一个角色,她停顿了几秒,说:“每一个都像朋友,她们都比我聪明。”丁点教她如何爱与被爱;钟媛媛教她如何思考,孙涵涵教她如何面对冲动,夏沫教她如何体面地告别。
“她们帮我成为更好的人。”
也许,“天才女友”的真正含义,从来不是天赋异禀,而是那些在时间与伤痛中,依然选择相信生活的女人。
她从她们那里借来一点光,再一点点还给观众。在这个世界仍有太多角色等待被理解的时代,她选择做那个最真诚的“见证者”。
灯光暗下,她走下舞台,奖杯在手。那一刻,银幕与现实交叠,所有“天才女友”,都在她的心里亮着微光。
来源:三湘都市报
更新时间:2025-11-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