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了财的人,而肯全拿出来的,只有陈嘉庚

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病逝于北京,享年87岁。葬于福建集美鳌园。葬礼由周恩来总理主持,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毛泽东给予陈嘉庚“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题词。

1949年6月,毛泽东在中南海勤政殿前与陈嘉庚(左)、庄明理合影

黄炎培评价其为“发了财的人,而肯全拿出来的,只有陈先生。”1990年3月11日,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第2963号小行星命名为“陈嘉庚星”,并在国际《小行星通报》上发布。

陈嘉庚于1913年先后创办了集美小学、集美中学、集美大学和厦门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学村各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决心团结广大华侨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于1937年8月15日发起成立“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并担任主席,准备进行持久而大量的筹款活动。 于1949年应毛泽东主席的邀请回到中国参加政协筹备会。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等职。晚年时分请人在鳌园刻录“台湾省全图”,念念不忘国家统一。

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

早年经历

满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现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原名陈甲庚。

光绪八年(1882年),陈嘉庚在南轩私塾就学,念过四书、五经、纲鉴易知录等书。

光绪十六年(1890年),陈嘉庚奉父函召,第一次出洋新加坡。

光绪十七年(1891年),陈嘉庚渡洋前往新加坡谋生在他父亲经营的顺安米店服务。

光绪十八年(1892年),陈嘉庚任其父开设的顺安米行经理。任职期间,他将该店的经营范围扩大到水果和房地产业。

青年陈嘉庚

光绪十九年(1893年),陈嘉庚归国与张氏成婚。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陈嘉庚第二次出洋新加坡。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陈嘉庚回到中国奔母丧。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陈嘉庚携妻张氏第三次出洋新加坡。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陈嘉庚归国葬母。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陈嘉庚第四次出洋新加坡。

发迹南洋

20世纪初,陈嘉庚用2000元叻币购买了一批种子,播种在自己的菠萝园中,从几亩到几十亩再到几百亩、几千亩。

光绪三十年(1904年),陈嘉庚在新加坡独资创办新利川和日新黄梨(即菠萝)罐头厂、福山黄梨园、谦和米店。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增设日春黄梨罐头厂。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福山黄梨园开始经营橡胶种植业。同年,陈嘉庚与人合办恒美熟米厂。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恒美熟米厂改由陈嘉庚独资经营。

宣统二年(1910年),陈嘉庚加入中国同盟会。 同年,陈嘉庚被推举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协理及道南学堂总理, 向闽侨募捐五万多元建筑校舍,这是致力教育事业的开始。

宣统三年(1911年),陈嘉庚辛亥革命胜利,福建光复,被推为福建保安捐款委员会会长,筹款二十多万元支援福建财政,另筹五万元接济孙中山先生。同年,陈嘉庚在泰国创办谦泰黄梨厂。

陈嘉庚与孙中山

民国元年(1912年),陈嘉庚携眷回到中国,筹办集美学校。同年,陈嘉庚与人在厦门合办大同罐头厂。

民国二年(1913年),陈嘉庚集美学校正式开学,购地扩建校舍和操场。第五次出洋新加坡。

民国四年(1915年),陈嘉庚租轮四艘,经营航运,获利颇巨。同年,陈嘉庚一面将部分黄梨罐头厂改作橡胶厂,一面开始经营轮船航运业,并兼营白铁买卖。

民国五年(1916年),陈嘉庚购进三千吨轮船一艘,命名为“东丰号”。

民国六年(1917年),陈嘉庚购进三千七百五十吨轮船一艘,名为“谦泰号”。同年,陈嘉庚派胞弟敬贤回到中国创办集美中学和集美师范学校。筹款二十多万元救济天津水灾。

民国七年(1918年),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师范大学和集美中学开学。同年,陈嘉庚发起筹办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

民国八年(1919年),陈嘉庚发起筹办的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正式开学。同年,陈嘉庚回到中国筹办厦门大学。组织同安县教育会,对各乡小学给予常年补助,受益者三十多校。

陈嘉庚主持修建集美学校校舍,包括礼堂、教学楼、宿舍楼等数十座

民国九年(1920年),陈嘉庚将集美学校增设女子师范和商科。同年,创办集美水产航海学校。

民国十年(1921年)2月,陈嘉庚整组集美各校,总校名称集美学校。 4月6日,厦门大学在集美开学。5月9日,陈嘉庚亲自率领全体师生举行厦大首批校舍奠基仪式。

民国十一年(1922年),陈嘉庚第六次出洋新加坡。

民国十二年(1923年),陈嘉庚担任怡和轩俱乐部总理,后改为主席。

民国十三年(1924年),陈嘉庚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商报》。同年,陈嘉庚扩充橡胶制造厂,出品各种车胎、胶鞋、医疗用具和其他日用品,在马来西亚和印度等国开设分店10余处。

民国十四年(1925年),陈嘉庚已拥有橡胶园1.5万英亩,成为侨商中最大橡胶垦殖者之一,被称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橡胶产业的“四大开拓者”之一。

民国十五年(1926年),陈嘉庚扩建南洋华侨中学校舍。创办集美农林学校。开始面临逆境,胶价暴跌,营业亏损甚巨,被迫将厦大和集美两校校舍建筑工程局部停工,但经费仍竭力维持。

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3日,日军侵占济南,陈嘉庚担任“山东惨祸筹赈会”主席并组织山东残祸筹赈会,募款救济受祸难胞。

民国二十年(1931年),因银行集团采取强迫手段,陈嘉庚的公司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并要他停止供给两校。

陈嘉庚与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学生在一起

支持抗战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陈嘉庚在决定将厦门大学无条件地献给国家,交给政府接办。 8月15日,陈嘉庚发起成立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大会委员会,支援祖国抗战。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0月10日,南洋各地区45埠168位代表齐聚南洋华侨中学礼堂,成立“南侨总会”,推陈嘉庚为主席,庄西言、李清泉为副主席。 11月2日,陈嘉庚在重庆《中央日报》上公开发表了他坚决反对汉奸卖国贼、妥协分子投降卖国的提案。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陈嘉庚应中国国内之请,在南洋各地招募机工,3000多名南侨机工响应号召,支援抗战。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3月,陈嘉庚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并率团返国到重庆、延安等地视察慰问。5月31日,陈嘉庚到达延安。

民国三十年(1941年),陈嘉庚创办南洋华侨师范学校。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陈嘉庚领导组织新加坡华侨抗敌总会。12月30日,陈嘉庚成立“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后援会”,领导华侨建设战备防御工事,维持新加坡社会治安。这是英殖民当局首次承认华人是新加坡人民的主体,承认华人有能力领导新加坡民众的抗敌工作,在新马华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新加坡沦陷,陈嘉庚避居爪哇三年,写成《南侨回忆录》和《住屋与卫生》。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日本战败投降后,陈嘉庚结束匿居生活,启程返回新加坡。11月18日,重庆各界召开“陈嘉庚安全庆祝大会”,毛泽东主席特送条幅,题“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八个大字。

安度晚年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1月21日,陈嘉庚创办新加坡《南侨日报》,其宗旨是“团结华侨,促进祖国之和平民主”。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陈嘉庚召开新加坡华侨大会,反对荷兰殖民军屠杀印尼巨港华侨暴行,议决准备对荷兰实行经济制裁。为集美各校开拓经费来源,在香港创办集友银行,实行以行养校,是史无前例的创举。

1949年,陈嘉庚抗日战争胜利后首途回国。10月1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

1950年,陈嘉庚最后一次出洋新加坡,结束未了事务。当年回国定居故乡集美村,亲自主持集美、厦大两校校舍的修建。

1954年9月,陈嘉庚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1955年,陈嘉庚视察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同年设立“新加坡、香港基金”将他在新加坡仅有的少数资产指定为集美学校经费。

陈嘉庚一生所捐献的教育经费,总值在1,000万元以上,相当于他拥有的全部不动产。有人估计,如果他在当时买黄金,估计在1981年时的价值已达到1亿美元左右。陈嘉庚在给集美学校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绌,……言念及此,良可悲也。吾国今处列强肘腋之下,成败存亡,千钧一发,自非急起力追,难逃天演之淘汰。鄙人所以奔走海外,茹苦含辛数十年,身家性命之利害得失,举不足撄吾念,独于兴学一事,不惜牺牲金钱,竭殚心力而为之,终日孜孜无敢逸豫者,正为此耳。”“陈嘉庚奖金”被称为中国的诺贝尔奖,它参照诺贝尔奖评奖方法,以促进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为目的。该奖主要奖励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技术科学、农业科学和医药科学6个领域内有突出研究成果或重大发现的中国科学家。

1959年,陈嘉庚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创立厦门华侨博物院。

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在北京逝世,遗体移集美鳌园安葬。

——————分割线——————


- END -

编辑 | 卧阑听鱼

文献资料 | 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4

标签:历史   新加坡   光绪   民国   华侨   南洋   同年   中国   学校   校舍   中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