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听到“心脏搭桥”这几个字,难免会有点紧张,觉得做了这个手术就代表“心脏不行了”、“老了”,以后只能靠药顶着。
其实不是这样的。心脏搭桥不是末日,更像重新修了条路,术后认真改变生活习惯,很多人都能长期保持稳定,甚至比手术前还健康。
不少研究发现,那些术后十几年都没复发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点,尤其是在生活方式上,几乎都悄悄改掉了几个“坏习惯”。
这不是靠运气,而是靠自己一点点管出来的。
首先就是戒烟。很多人就是因为抽烟太多,才把血管搞坏的。
烟里的尼古丁、焦油,还有各种化学成分,进入身体后会让血管收缩、内壁受损,血小板也跟着闹事,时间长了,血管不堵才怪。
别以为做了手术就能一劳永逸,要是继续抽烟,搭桥用的血管也受影响,迟早又堵上。
《美国心脏协会期刊》有长期追踪数据,显示心脏搭桥术后还抽烟的人,5年内再次发生心血管问题的可能性接近40%,而完全戒烟的人不到20%。
这差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是几千个病例分析出来的。所以真想避免复发,第一步不是吃药,是彻底戒烟。
另外,饭局多、吃得杂、顿顿追求“好吃”的饮食习惯,也得改改。
不少人手术前三高控制不好,饮食也不注意,红烧肉、炸鸡、火锅、下酒菜来者不拒,表面上是“会吃”,其实是用身体换口福。
手术后还这样吃,就等于白做了。特别是高盐高脂的吃法,会让血压升高、血脂异常,加重血管内壁损伤,重新堵上的速度比你想的还快。
那些长期没复发的人,吃饭都很节制,不是说天天吃素,而是掌握好量,学会替换。
比如把白米饭换成糙米,少吃红肉,多吃豆制品、鱼、蔬菜水果。
不是完全不能吃肉,而是要控制频率和量。像油炸食品、动物内脏,基本都被他们从饮食里去掉了。
还有熬夜和作息不规律这个老毛病。有的人就是习惯晚睡,晚上十点十一点还不困,刷刷手机、看看电视,到凌晨才睡。
长期这样,对心血管影响很大。研究证实,长期熬夜会影响血管弹性,还会让交感神经一直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心率不稳,心脏负担加重。
本来就有心脏病的人,熬夜简直就是在给心脏“加压”。
相反,那些十年没复发的人,基本都能早睡早起,作息规律。
他们不是靠什么灵丹妙药,而是靠规律的生活,把身体的紧张状态降到最低。
别小看这一点,睡得早、起得稳,对控制血压、保持内分泌平衡都有好处,是一种全身性的保护。
再说说情绪。这个道理简单,做起来难。
很多人做完心脏手术后会焦虑、易怒、情绪低落,动不动就发火,或者容易情绪失控。
长期这样对心脏恢复影响很大。情绪激动会引起肾上腺素大量释放,导致血压飙升,心跳加快,有的人甚至因为一次情绪爆发直接诱发了再次心梗。
那些没复发的人,普遍在情绪控制上做得不错。
不是说他们没烦恼,而是学会了转移注意力,比如散步、听音乐、种花、写字,让心情慢慢平静下来。
也有人定期做心理疏导,或者参加社区的健康小组。这些看似不起眼,但长期坚持下来,确实有利于心血管稳定。
还有一点,大家都知道,但能长期做到的人不多,就是运动。很多人以为做了心脏手术就应该少动,其实是误区。
术后确实要休息一段时间,但只要情况稳定,适量的、有计划的运动是必须的。
不少研究都建议搭桥术后的人,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骑车、游泳、慢跑都行。
长期坚持,不仅能改善心肺功能,还能增强血管弹性,控制血糖和体重。
那些10年没复发的人,大多不是天天泡健身房,而是把运动当成一种日常习惯,每天走走路、爬爬楼,或者做做拉伸,不追求强度,只追求稳定。
数据显示,欧洲心脏病学会的一项跟踪研究显示,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中,术后能长期保持良好生活方式的人,10年内再次发生心梗或猝死的风险降低了将近60%。
这个比例很明显了,说明调整生活习惯,不只是辅助,而是和药物一样重要的“治疗”。
当然,不是说改掉这些习惯就肯定不会复发,医学上没有绝对的事。
但从大量案例和临床来看,能走过10年、15年甚至20年的人,真的不是靠运气。
他们做到了“长期坚持”。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每天都把控着生活节奏和健康细节,时间长了,差距就出来了。
反而是那些术后几年就出事的人,很多都是嘴上说注意,生活上还是老样子。
烟照抽、肉照吃、晚上还是不睡觉、一不顺心就生气,身体肯定受不了。
所以要问有没有捷径,其实没有,能做的就是管住这几件事。
这些改变都不难,一天两天谁都能做到,难的是坚持。一年、两年、五年、十年,能坚持下来的人,身体自然会回报你。
那些觉得“反正做过手术了,没事”,继续我行我素的人,心脏也不会放过他们。
换句话说,不复发靠的不是医生,是自己。每一个没事的日子,都是一个个小选择积累出来的。
有些人选择了熬夜、抽烟、不运动,也就选择了让心脏一直处在高压状态。
有些人选择了规律作息、清淡饮食、每天出门走一圈,也就选择了给心脏一条好走的路。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杜莹,盛娟娟,汪川,等.健康教育联合程序化随访对心脏搭桥术后患者遵医行为及心理应激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22,38(01)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