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上半年GDP数据对比:美国15万亿,日本2.11万亿,中国呢?

近日,中美日三大经济体,公布了上半年的GDP最新数据:美国14.9万亿美元,日本约2.1万亿美元。

那中国呢?我们到底处在什么位置?是不是已经突破10万亿大关,和美国的差距是缩小还是拉大了?

其实,光看数字数据太过于表面,这些数据背后的“门道”才更值得说道。

1

先看稳坐榜首的美国,14.93 万亿美元的总量确实亮眼,但拆开细看全是 “隐忧”。

上半年增速堪称 “过山车”:一季度 GDP 环比按年率算还萎缩了 0.3%,到了二季度突然飙升到 6.3%。

这种大起大落压根不是经济健康的表现,反而把增长的脆弱性暴露得明明白白。

更关键的是,美国的 GDP 统计口径本身就藏着不少 “水分”。

他们用支出法核算经济,把 1.1 万亿美元的国债利息支出、占 GDP 足足 6.7% 的 “虚拟房租” 这些压根不产生实际价值的非生产性支出,全一股脑算进了总量里。

这么算下来,与其叫 “国内生产总值”,倒不如叫 “国内购买总值” 更贴切。

曾经被当作 “法宝” 的关税政策,现在正反过来啃噬美国经济的根基。

为了搞所谓的 “产业保护”,美国对除了加拿大、墨西哥之外的几乎所有国家都加征了 10% 的基础关税,对中国商品的打压更是层层加码。

可这种激进操作压根没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把国内商品价格推得越来越高,消费者信心一天比一天弱,企业也不敢轻易投资了。

更棘手的是甩不掉的债务包袱,上半年美国国债规模直接冲破 36.2 万亿美元,占 GDP 的比重高达 123%,光利息支出就占了财政收入的 30%。

政府没办法,只能靠削减基建、民生这些关键领域的开支来凑钱付息,彻底陷入了 “借新还旧” 的恶性循环。

美联储的加息政策更是雪上加霜。虽说今年已经暂停加息,但之前那波激进操作留下的 “后遗症” 还在:

民众的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小企业倒闭潮一波接一波,连大企业都在纷纷裁员。

之前被寄予厚望的制造业回流也举步维艰,通用电气把工厂迁回本土后,给工人开的时薪才 13 美元,比墨西哥工厂还低近 10 美元。

即便如此,本土高昂的配套成本和低效的政策协调,还是让福特、英特尔这些巨头望而却步。

表面看是万亿体量的 “巨无霸”,实则早成了外强中干的 “空架子”。

2

再把目光转向日本,上半年 2.11 万亿美元的 GDP 总量看着不算太低,可全球经济排位已经从第三滑到了第四,昔日的 “经济优等生” 风采早就不在了。

一季度 GDP 环比直接下跌 0.2%,其中出口大幅下滑 0.6%,对整体经济的拖累特别明显。

好不容易到了二季度,情况才稍微好转,环比微增 0.3%,算是勉强稳住了阵脚,但这点增长动力实在脆弱,压根谈不上什么强劲复苏。

最让日本揪心的是 “支柱产业” 汽车业的崩塌:

美国加征 15% 的进口汽车关税,把丰田、本田这些依赖海外市场的车企逼得够呛,出口量跌了近两成,利润空间被压得薄如纸。

要知道,日本汽车业可不是简单的组装厂,背后连着上万家零部件供应商,关系着几百万就业岗位,这根 “支柱” 一晃,整个制造业都跟着发抖。

而更要命的是日本的 “进口依赖症”。从老百姓穿的衣服、用的家电,到吃的水果、肉类,一大半都得从中国、东南亚进口。

一旦国际供应链出点问题,或者日元汇率跌了,进口成本立马飙升,贸易逆差跟着扩大,国内通胀也压不住,老百姓的钱包悄悄缩水。

可比起这些 “短期麻烦”,日本真正迈不过去的坎是 “老龄化绝症”:现在 65 岁以上人口占了总人口的 29%,差不多每三个人里就有一个老人。

劳动力市场早就 “青黄不接”,建筑、护理这些行业缺人缺到 “抢人”,企业想扩产都招不到工人;老年人消费意愿低,零售、服务行业也没了增长动力。

这些结构性难题积弊几十年,短期内压根看不到逆转的可能,日本经济只能一步步 “失速下滑”。

3

说了这么多美国和日本的情况,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来了:中国 2025 年上半年的 GDP 到底是多少?答案是 9.21 万亿美元。

这份成绩单或许不够 “惊艳”,却透着实打实的 “韧性”。

一季度 GDP 4.5 万亿美元,同比增 5.4%;二季度增至 4.8 万亿美元,同比增长 5.2%,环比也涨了 1.1%。

即便受美国关税波及,第二产业增速有所放缓,但整体增长曲线依旧平滑,没有出现美国那样的剧烈波动,这恰恰是经济稳定的最好证明。

这份韧性首先来自内需的强力拉动:农业以 3.7% 的增速筑牢民生根基,服务业同比增长 5.5%,现代物流、数字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仅上半年服务业对 GDP 的贡献率就超五成。

出口的结构升级更显底气,尽管面临关税壁垒,货物出口仍增长 7.2%,机电产品占比达 60%,

“新三样” 出口增速超两成,对共建 “一带一路” 国家进出口占比升至 51.8%,彻底摆脱单一市场依赖。

在芯片封锁下,研发投入持续加码 —— 上半年 R&D 经费投入强度接近 2.7%,高技术制造业增速远超传统产业,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积聚。

要是抛开汇率波动与统计差异,中国经济的真实实力更显突出。

按购买力平价算,中国 GDP 早就超过美国;就算按汇率算,把美国那些 “虚增” 的非生产性支出去掉,中美差距远没有数字显示的那么大。

毕竟中国的 GDP 是 “造出来的”,而美国的 GDP 是 “花出来的”。前者的增长根基,显然比后者扎实得多。

说到底,中美日的 GDP 数据,就是三种发展模式的 “期中考试卷”:

美国靠债务和统计技巧维持 “虚胖”,日本被老龄化、产业空心化困住难突围,中国则在内外压力下稳步转型。

9.21 万亿美元或许不是最亮眼的数字,但背后的内需活力、产业升级和政策储备,才是真正的 “底气”。

信息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7

标签:财经   中美   日本   美国   中国   半年   数据   美元   上半年   支出   关税   经济   美日   根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