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科技发展已经彻底超出人们的想象,永动机都被证明不可能了,但中国偏偏要开启无限能源的新时代。

这项技术的成功不仅仅是为我们带来取之不尽的能源,更是让全世界的核能有了新的发展方向,是真的可以改变世界的技术。
无限能源是真的吗?为什么说能改变全世界的核能话语权?

在甘肃武威的广袤沙海中,一座27米高的银灰色建筑沉默地矗立着,外界的目光大多被“无限能源”这个耀眼标签所吸引,许多人热议的是它的能量,是它如何点亮未来,但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同时稳固了中国在“资源、国土、产业”这三个领域的安全。

长期以来,中国核能的发展之路上一直有两大问题,而且一旦处理不好就可能伤到自身,对外的问题是,我们的铀矿储量仅有不到20万吨,在全球版图上微不足道,更要命的是其中超过八成还是品位低劣、开采成本高昂的“鸡肋矿”。

这导致我们的核电站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燃料,能源安全的命脉始终有一部分攥在别人手里,对内的问题也同样严峻,内蒙古的白云鄂博矿区是世界级的稀土宝库,但也伴生着一个“恼人”的副产品——钍。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储量惊人的钍,都被当作提炼稀土后剩下的工业废料,处理起来既费钱又占地方,我们坐拥全球近四分之三、超过140万吨的钍资源却苦于无法利用,同时又为缺铀而发愁,这就像一个守着金山讨饭的巨人,尴尬又无奈。

然而,甘肃这座实验堆的稳定运行,彻底颠覆了这个死循环。这项技术的核心就是将一向被视为“矿渣”的钍转化为核燃料,这操作简直是“点石成金”的操作,获取钍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因为全球超过90%的钍本就是在开采其他矿物时“顺手”带出来的,我们就是典型的“挖稀土附赠”模式,如今是曾经的废料变成了提供国家能源的一份子,1吨钍蕴含的能量相当于350万吨标准煤,而它裂变产生的总能量更是同等质量铀的130多倍。

一举将中国独有的资源结构,从一种尴尬的“劣势”,变成了旁人无法企及的“王牌”,对外依赖的枷锁,和对内处理废料的负担,被同一把钥匙解开了,核能很强大,但也很脆弱,福岛核事故的阴影,让全世界都对它的安全性心有余悸。

日本事故的根本原因是冷却系统失灵后,高温高压的堆芯像一个失控的“高压锅”一样最终失控,事故之后,中国直接暂停了所有内陆核电项目的规划,把核电站牢牢“锁”在了水源丰富的沿海地区,这既是安全考量,也是一种无奈的妥协。

但甘肃这座设施,却大大方方地建在了中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它凭什么?答案就藏在反应堆的设计理念里,堆内流淌的不是高压水,而是液态熔盐,整个系统在常压环境下运行,彻底排除了“高压锅”式爆炸的可能。

更绝的是它的被动安全设计,在反应堆的底部有一个被称为“冷冻塞”的关键部件,本质上就是一个用低温凝固起来的盐阀门,一旦发生断电等任何极端紧急情况,冷却系统失效,“冷冻塞”就会自动熔化。

依靠最原始的重力,堆芯内携带核燃料的熔盐会自动流入下方的应急储存罐,整个核反应瞬间终止,全程无需人为干预,没有复杂的电子系统,堪称核安全领域的“物理外挂”,正因为不依赖大量冷却水,它才能摆脱对海岸线的依赖,深入内陆。

这份设计意味着我们可以更均衡地布局国家能源网络,同时也为困扰世界数十年的核废料问题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中国方案,传统铀堆产生的核废料,放射性要持续数万年,是名副其实的“万年之毒”。

而钍堆产生的废料,放射性在短短百年内就能衰减到无害水平,处理难度天差地别,不仅如此,其废料体积仅为传统铀堆的二十分之一,极大地减轻了环境的承载压力,这项颠覆性的技术,其实并非中国的原创。

它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六十年前的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当时美国人研究熔盐堆,是为了一个疯狂的设想,即制造核动力战略轰炸机,但他们很快就遇到了一个无法逾越的难关——材料腐蚀。

在7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下,熔盐中的氟离子会像强酸一样,无情地腐蚀几乎所有已知的金属材料,美国耗费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和海量资金,始终没能攻克这个难题,最终只能将整个项目放弃了。

当年美国放弃这项技术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钍不适合用来制造核武器,军事价值不大,中国也曾在这条路上跌倒过,上个世纪我们启动了熔盐堆研究的工程,同样因为材料问题而被迫中止。

这一次项目重启,科学家们的目标明确且坚定——必须啃下材料这块最硬的骨头,结果说明他们做到了,中国科学家成功研发出一种全新的镍基合金,其成功的秘诀在于创造性地在合金中加入了稀土元素进行改性。

这种看似微小的调整却带来了性能的飞跃,新材料的抗腐蚀性,比德国研发的同类顶级样品还要强,这块小小的合金一举解决了困扰世界核能界半个多世纪的终极难题,目前,中国的钍基熔盐堆,其所有关键设备和材料均已实现完全的自主制造。

如果以为甘肃的这座反应堆仅仅是为了并网发电,那就太小看它了,它输出的700摄氏度高温本身就是一种极具价值的工业产品,应用场景远超发电,利用这些高温热能,可以直接进行海水淡化,单座反应堆每天就能生产20万吨淡水,对于干旱地区而言,这是生命之源。

它还可以用于高效电解水制氢,传统制氢成本高昂,而利用钍堆的高温,能将制氢效率提升整整40%,成本直接拉到与化石能源制氢相近的水平,为未来的氢能源时代铺平了道路,钍堆还可以被设计得非常小型化、微型化,甚至能集成到只有一个集装箱那么大。

未来的偏远岛屿、边防哨所,都可以拥有独立、稳定且强大的能源核心,它可以为江南造船厂正在规划的全球最大核动力集装箱船提供心脏,甚至还可以被送上太空,为未来的月球基地供电。

从获得运行许可到实现连续稳定运行,再到11月首次实现钍铀核燃料的成功转换,这座目前全球唯一在实际运行的钍燃料熔盐堆,正在稳步地将这一切从蓝图变为现实。
更新时间:2025-11-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