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里的温情和味道都去哪儿了?

天晓

中秋的月亮依旧每年圆满,但月饼的味道却悄然改变。每到中秋,总会想起童年的五仁月饼,曾经用牛皮纸简单包裹、藏着红绿丝和整颗坚果,咬下的是酥皮掉渣的欢喜与家人围坐的温暖。如今镶着金边、配着茶具的豪华礼盒里,即便口味翻新至黑松露、榴莲流心,却难寻那份纯粹的温情。这种差异的背后,是传统中秋向市场化中秋的彻底转型,更是情感载体被商业逻辑打磨,使月饼变了味道!

传统中秋手工包裹的是种情感,核心从来不是月饼本身,而是月饼所串联的人情与仪式。那时的中秋,是一场以团圆为圆心的情感实践,月饼则是最实在的情感载体。

过去的月饼多为手工或本地小作坊制作,没有标准化流水线,却有看得见的用心。传统五仁月饼,是遵循“水油皮包酥”的古法工艺制成,核桃仁要选饱满的,瓜子仁得是新炒的,冰糖要敲成均匀的小块,每一步都藏着对食客的尊重。这种手工制作的不可复制性,让每块月饼都带着制作者的温度,区别于工业产品的冰冷标准。前几天,一位朋友电话说要寄月饼给我,我说不要寄了,他说是老家亲戚手工制作的传统五仁月饼,听他这么一说我立马答应了,收到了月饼家人都说好吃,唤醒了舌尖上的记忆!

传统的中秋之夜,月饼总是与团圆饭、赏月、家常话绑定在一起。记得那时奶奶会小心地把五仁月饼掰成均等的几份,没有转手赠送的功利性,也没有吃不完的浪费,月饼的消费过程就是家人共享时光的过程。此时的五仁月饼,早已超越了食物属性,成为团圆场景的“见证者”——红绿丝黏在嘴角的调皮、坚果在齿间的脆响,都与月光、笑语一同刻进记忆。

那时的快乐很简单,一块五仁月饼就能撑起整个中秋的期待,这份期待里藏着的,是家人省吃俭用也要满足孩子心愿的深情。

当中秋成为百亿级消费市场,月饼便从“情感载体”蜕变为“商业符号”。市场化用工业化生产、礼品化包装、流量化创新重构了月饼的形态,却也剥离了其内核的温情。

当制作过程剥离了人的情感投入,味道的改变便成了必然。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企业重包装轻品质,盒子比月饼还贵,这种“买椟还珠”的模式,让月饼彻底沦为包装的附属品。

毕竟,我们难忘的从来不是某款月饼的味道,而是味道背后,人们把团圆悄悄藏进了细节里,是妈妈喊你回家吃月饼的亲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7

标签:美食   月饼   温情   味道   中秋   情感   传统   家人   团圆   载体   坚果   化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