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切”发型令,剪掉了教育的耐心

文/李梦瑶

“前后剪了两次,老师才勉强点头说‘过关’。”开学不到一周,李女士就为儿子的头发折腾了好几回。她的孩子今年读初二,孩子在入学前的发型尽管“前不及眉、侧不过耳”,却仍被学校认为“不合格”。每年九月开学季,类似的情景就会在全国多地上演。记者梳理发现,全国多地中学均在开学前陆续发布了“发型令”,对男女生的发型提出要求,将其视为开学前的“标配”动作,这也成为一种屡见不鲜的现象。(9月11日 红星新闻)

全国各地的中学生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理发店,当家长们为了几厘米的头发长度与孩子争执不下,当“标准发型”再次成为开学前的“必修课”,我们不禁要发问,为什么学校要跟发型较劲儿?

外在形象整洁的观念,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儒家礼制对仪容的要求,所谓“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即强调衣着端正、仪态庄重。最早、最广泛的学生发型规定源于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在这一过程中,国家教育部门和学校进一步将其推向标准化,其背后体现的是整齐划一、便于管理、避免攀比的教育治理逻辑。《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中学生“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不烫发,不染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

然而,发型规定的实施却在现实中引发了不少争议。学校方面振振有词。学校是教育单位,有权制定校规来维护校园秩序和学习环境,统一发型不仅可以消除攀比,还能让学生专注于学习,这属于管理职责之内的事。学生据理力争,个人发型属于身体权和自我形象支配权的一部分,学校过于严格的发型规定干预了个人权利。两方似乎理由恰当且可以理解,所以有些家长“夹在学校与孩子之间,左右为难”。但在这场争论中,学校或许忽略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教育命题,教育应该追求的不是服从,而是认同;不是整齐的假象,而是得体的真实。

学校发布发型令的目的是“让学生有学生样儿”,“学生样儿”是学生对自我身份认同的外在表现。真正的“学生样儿”应该自律积极、昂扬向上,不是外表的整齐划一;是对知识的渴望,不是对规则的机械遵守;是人格的独立,不是个性的泯灭。一味强调简单粗暴、严格统一的发型要求,实则急于求成、治标不治本。教育是一项需要耐心的事业,学校应该从容一些,肯花时间向学生解释为什么学生要有“学生样儿”。

唯有通过真诚的沟通,让学生理解规范背后的价值,才能在尊重与对话的基础上,将外在规则转化为内在修养。当学生养成了丰盈的“内在气候”,自然外化为整洁、得体、充满朝气的“外在风景”。另外,学校也应该调整相关规定,真正应该杜绝的是分散他人注意力的、不健康的、遮挡视线的发型,而非将所有学生“一刀切”,硬性规定“男生须留平头或短发,女生须留齐耳短发”。

每一颗心都渴望被看见、被尊重,而非简单地被修剪和塑造。剪发容易,育人难。真正的教育,体现在尊重个体差异、倾听学生声音,以理服人而不是以规压人。教育的艺术,是等待的艺术。与其用强制的剪刀剪去个性的发梢,不如用耐心的培育,静待自律与文明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那才是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学生样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3

标签:时尚   发型   耐心   学生   学校   外在   孩子   整洁   中学生   头发   得体   短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