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为提高文章流畅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编译,读者请自行辩解!如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
曼谷“华味”与排华悖论
在曼谷唐人街的街头,刚买完一杯椰子冰,老板操着一口潮汕口音的“慢走”,冰甜的椰汁混着熟悉的乡音滑进喉咙。
转身拦出租车,司机摇下车窗,用带着泰语腔调的粤语问:“食未啊?”
想起东南亚多国历史上那些排华的阴影,印尼的骚乱、越南的驱逐,再看看眼前满街的中文招牌、耳边的潮汕叫卖,为啥偏偏泰国,满街都是这样的“华味”?
这个国家到底为啥能成华人在东南亚的“安全岛”?
王室血脉中的潮汕密码
这一切,或许要从200多年前那位身着泰式服饰的潮汕人说起。
1767年,缅甸大军踏破暹罗都城阿瑜陀耶,王朝覆灭之际,一个名叫郑昭的华裔青年站了出来。他是潮州移民郑镛的儿子,在暹罗土生土长,却始终没忘父辈的潮汕乡音。
带着一群潮汕移民和当地民众,郑昭一路南征北战,从湄南河下游的吞武里起兵,最终赶走缅军,在废墟上建立起吞武里王朝,自己成了暹罗国王。
可惜这位潮汕裔国王在位仅15年就遭遇宫廷政变,不过继承王位的拉玛一世,也就是昭披耶却克里,同样有着华人血缘,他的母亲是华裔女性,父亲是暹罗贵族。
更有意思的是,到了拉玛四世时期,这位被称为“马古大帝”的国王,还曾公开承认自己的外公是来自潮州的华人移民。
就这样,泰国王室的血脉里,早早便融入了潮汕基因,这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让华人在泰国的地位从一开始就与其他东南亚国家不同。
潮汕商帮与泰国经济共生
如今在泰国,华人只占总人口的14%左右,算下来也就近千万人,可你敢信?这千万华人手里攥着的,却是泰国70%的经济命脉。
这可不是凭空来的,早从18世纪郑昭那会儿起,潮汕人就一批批往泰国跑,最早就在曼谷街头推着小车卖鱼丸、摆地摊,后来攒了点钱开杂货铺,再后来就盘下码头、搞起贸易。
就说正大集团的谢国民家族,老家是广东澄海的,当年他父亲谢易初揣着几块银元漂洋过海来泰国,从曼谷唐人街的一个小种子店起家,卖潮汕人爱吃的菜种,后来瞅准泰国农业缺技术,干脆自己搞饲料、办农场,一步步把小店做成现在横跨农业、金融、房地产的跨国巨头。
不光是正大,泰国的银行、商场、酒店,背后十有八九都站着潮汕面孔。
这些人不光自己赚钱,还把潮汕那套“抱团”的规矩带来了,就像保德善堂,本来是潮汕人互帮互助的民间组织,到了泰国就成了给当地人施粥、看病的慈善机构,连泰国国王都给题过字。
华人在泰国的经济里,早就不是“外来的商人”,更像是跟着泰国一起长起来的“建设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
文化融合:舌尖与信仰共赴
曼谷唐人街的铺面里,老板和伙计算账用潮州话,讨价还价时掺几句泰语,熟客来了直接用潮汕俗语打招呼“食饱未”;
街边的泰式海鲜火锅店,涮肉的漏勺和潮汕牛肉火锅的一模一样,连沾料都要加沙茶酱和鱼露,汤底咕嘟着虾壳和猪骨,喝一口就像回到潮汕老家的灶台边;
还有街头推车卖的米粉炸香蕉,外酥里糯,撒上白糖,和潮汕夜市的“朥饼炸香蕉”味道没差,只是换了个泰语名字“khanom bueang”。
最有意思的是九皇斋节,本来是潮汕人纪念九皇爷的日子,移民到泰国后,不光华人商铺关门吃素,连泰人街坊也跟着挂起黄布条,在门口摆上斋菜,寺庙里和尚和道士一起诵经,游行队伍里泰人举着“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的牌位,用泰语念着潮汕的祈福词,这节日早就成了泰人自己的“斋节”,连泰国电视台都会直播。
政策融合式治国之道
不像印尼1965年搞“原住民政策”,把华人商铺收归国有,也不像越南1978年搞“革新开放”前把华人赶回中国,泰国从拉玛王朝起就没搞过“排华令”。
华人想开店就开店,想买房就买房,生了孩子直接入泰籍,连姓氏都能自己选,想保留潮汕姓就保留,想冠泰姓也没人拦着。
政府还鼓励华人子弟当官,曼谷市长、财政部长里常有潮汕面孔,连法律都没规定“华人不得担任公职”。
就这么一代代下来,华人在泰国扎了根,人口从郑昭那会儿的几万人,涨到现在的近千万,连说话都带着泰语腔调的潮汕话,成了街头巷尾的“第二语言”。
华人从政:从商人到总理之路
他信是土生土长的泰国人,老家在广东梅州,祖上清末就漂洋过海来泰国,从曾祖父那辈起就在曼谷做丝绸生意,到他这代已经成了泰国首富,手里握着电信、房地产、传媒好几家大公司。
2001年他信参选总理,靠着给农民发补贴、给穷人盖房子的政策,成了泰国首位任满四年还能连任的总理,老百姓都喊他“穷人的总理”。
后来他妹妹英拉也当总理,虽然任期短,但也是泰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理,竞选时一口流利的泰语里偶尔夹着几句潮汕话,台下华人老乡使劲鼓掌。
现在他女儿贝东丹,顶着“梅州女儿”的名头在政坛活跃,前两年还差点当选总理,竞选海报上特意印着中文“贝东丹”三个字。
这一家子从商场到政坛,把华人在泰国的角色从“幕后数钱的老板”变成了“台前掌舵的人”,谁还敢说华人在泰国是“边缘人”?
三重奏奏响“主人翁”命运
王室血脉里的潮汕基因,让华人从一开始就没被当外人,郑昭复国、拉玛王室认祖,这亲近感是骨子里的;
千万华人攥着70%的经济命脉,从街头鱼丸摊到正大集团,早和泰国绑成了利益共同体,谁也离不开谁;
政府也没搞过排斥,华人能当官、能留乡音,几代人下来,潮州话混着泰语成了日常,九皇斋节泰人也跟着吃素,早把这里当成家了。
不像印尼越南的排挤,泰国用这三重法子,让华人从“异乡客”活成了“主人翁”,这故事,倒真能给多元社会当个样子。
更新时间:2025-07-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