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哈喽,大家好,小锐这篇消费观察,主要来聊洋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集体遇冷,曾经的品质神话星巴克、汉堡王接连“卖身”中国资本,而瑞幸、华莱士等国货品牌却逆势狂奔。
一边是洋品牌门店收缩、份额暴跌,一边是国货门店破万、营收暴涨,为啥洋品牌突然就“打不过”国货了,它们押注中国资本的转型之路,真能复制成功吗?

国货强势逆袭
放在十年前,喝星巴克是都市白领的身份标签,吃汉堡王是追求“高端快餐”的象征,但现在这层光环早就碎了,如今的中国消费市场,早已不是洋品牌说了算的时代,国货用实打实的业绩,上演了一场漂亮的反杀。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咖啡赛道里,星巴克中国的市场份额只剩14%,而瑞幸凭着35%的份额稳坐第一,库迪也以18%的占比紧随其后。

要知道星巴克1999年就进入中国,深耕26年开出8011家门店,可瑞幸的门店数已经冲到26117家,2025年第二季度净收入更是达到123.59亿元,同比增长47.1%,反观星巴克中国第四季度营收8.316亿美元,同比仅增长6%,差距一目了然。
快餐赛道的反差更刺眼,汉堡王2005年才进驻中国,比麦当劳、肯德基晚了十多年,如今门店数约1300家,不仅远低于华莱士、肯德基等头部品牌,连正新鸡排这类“路边摊”级别的国货都比不上,在炸鸡汉堡品牌中仅排第12位。

更尴尬的是,汉堡王近一年一直在闭店,从2023年底的1587家跌到今年9月的1300家,多个城市一周就闭店6家,而瑞幸、塔斯汀等国货却在下沉市场疯狂拓店,形成鲜明对比。

洋品牌失灵的核心
洋品牌的衰落,从来不是偶然,而是长期“水土不服”的必然结果,说到底,它们既没摸透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也跟不上中国市场的迭代速度,一步步被甩在身后。
首先是消费者“祛魅”后的需求转移,曾经,洋品牌的标签意味着品质和身份,但现在Z世代主导的消费市场里,“平替”和“性价比”才是王道。

瑞幸、库迪用9.9元一杯的咖啡,击穿了星巴克三四十元的价格壁垒,还每月平均推出5款新品,生椰拿铁、橙C美式等爆款精准戳中年轻消费者的口味,而星巴克不仅价格居高不下,每月仅推出2款新品,直营模式带来的高租金、高人力成本,让它根本没法参与价格战。
更离谱的是,星巴克创始人还吐槽手机App“破坏体验”,可在中国,数字化点单、外卖配送早已是标配,这种脱离市场的想法,难怪会被消费者抛弃。

其次是本土化运营的全面拉胯,汉堡王就是典型例子,主打“火烤纯牛肉”的风味在中国遭遇水土不服,消费者觉得口感干硬,后续推出的牛腩笋椒汉堡等新品又偏离了自身特色,两头不讨好,营销上更是佛系,这么多年只做过两次联名,消费者直言“吃汉堡王一点都不潮,甚至有点土”。
反观国货品牌,华莱士靠高性价比下沉到县城,塔斯汀用中式汉堡打造差异化,它们懂中国人的口味,也懂怎么用接地气的营销拉近消费者,这正是洋品牌缺失的能力。

最后是决策链条冗长导致的反应滞后,洋品牌的全球总部对中国市场往往“指手画脚”却又一知半解,导致产品创新、数字化布局都慢半拍,星巴克的“第三空间”模式,在快节奏的中国社会早已不合时宜,大家更需要一杯能随手带走的平价咖啡,而不是坐在店里慢慢喝。
汉堡王早年错过快餐市场的黄金发展期,后来盲目加盟又导致质量失控,等总部收回股权时,市场早已被国货瓜分。

洋品牌的最后一搏
面对持续下滑的业绩,洋品牌终于放下身段,选择“卖身”中国资本,试图复制百胜中国、麦当劳的成功路径,这背后,是它们对本土资源的迫切渴求,也是中国资本在消费领域的实力彰显。
早有先例证明这条路径的可行性,2016年,百胜中国从美国百胜集团分拆独立上市,引入春华资本和蚂蚁金服作为股东,此后通过特许经营模式下沉市场,门店数从7300家飙升到17000家。

2017年,麦当劳将中国内地及香港业务80%股权出让给中信系财团,成立金拱门公司负责运营,彻底放开主导权后,在中国市场焕发新生,这两个案例都说明,中国资本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更是对本土市场的深刻理解和资源整合能力。
如今星巴克和汉堡王正在跟进,星巴克与博裕资本达成合作,博裕资本以40亿美元获得至多60%股权,不仅要主导下沉市场拓展,还会推出“加盟+直营”的混合模式,下沉市场以加盟为主,核心城市门店保持直营。

博裕资本的优势很明显,既投资过蜜雪冰城这样的下沉市场王者,也收购了北京SKP的股权,在供应链和商业地产领域经验丰富,能精准解决星巴克的扩张痛点,汉堡王则与CPE源峰成立合资企业,CPE源峰注入3.5亿美元,持有83%股权,计划到2035年将门店数拓展到4000家以上。
CPE源峰深耕连锁消费领域,投资过泡泡玛特、老铺黄金等品牌,擅长通过产品创新、数字化升级和供应链优化盘活企业,这正是汉堡王急需的能力。

懂中国市场者得天下
洋品牌的“卖身”和国货的崛起,本质上是中国消费市场生态的一次重构,这里早已不是可以随便复制海外模式的“分站”,而是一个需要极致本土化、快速迭代的独立试验场,国货的黄金期,从来不是靠运气,而是靠对市场的敬畏和对消费者的洞察。
中国市场的核心逻辑变了:消费者不再迷信洋品牌,而是更看重产品本身的性价比、口味适配度和品牌共鸣,市场竞争不再是单点突破,而是供应链、数字化、营销、渠道的全方位比拼。

瑞幸能赢,是因为它用数字化提升效率,用高频新品留住消费者,华莱士能火,是因为它精准把握下沉市场的价格敏感点,用稳定的品质实现规模化扩张,塔斯汀能突围,是因为它用中式汉堡打造差异化,切中了消费者的文化认同。
而洋品牌的转型能否成功,关键看它们是否真的放权,是否能接受中国市场的运营逻辑,引入中国资本只是第一步,后续能否在产品上贴近本土口味,在营销上跟上年轻消费者的节奏,在渠道上打通下沉市场,才是决定它们能否翻身的关键。

说到底,消费市场的竞争从来都是“适者生存”,国货的黄金期,是本土品牌深耕市场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消费生态日趋成熟的证明,未来,不管是洋品牌还是国货,只有真正懂中国消费者、跟上中国市场的速度,才能站稳脚跟。
而对我们消费者来说,越来越多的优质选择,才是这场竞争最大的红利。
更新时间:2025-11-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