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贵阳7月4日电 (高华、阳茜)7月4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分论坛——“落实昆蒙框架:海洋保护地建设和南极公海生态保护”主题论坛在贵州省贵阳市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
论坛现场。人民网 阳茜摄
据悉,“落实昆蒙框架:海洋保护地建设和南极公海生态保护”主题论坛由保护国际基金会主办,贵州省自然资源厅承办,中国海洋保护智库联盟、厦门大学共同协办。论坛邀请了多名国际嘉宾及行业领域权威嘉宾进行主旨演讲及讨论,共同为全球海洋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昆蒙框架”全称为“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是2022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达成的历史性协议,为全球到2050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设定了明确路径,核心目标在于遏制并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在此背景下,此次论坛的主办方认为有必要开展公海保护区体系及对南极等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讨,提出国家管辖范围外实现“3030目标”(即到2030年保护至少30%的全球陆地和海洋等系列目标)的中国倡议、方案和行动。
“贵州虽地处内陆,但我们深刻认识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孙诚谊在论坛致辞时表示,近年来,贵州积极统筹实施乌蒙山区、武陵山区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以及赤水河流域、乌江流域、苗岭山脉和南北盘江流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长江和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越筑越牢。同时,贵州积极关注海洋生态保护,通过加强与沿海地区和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贵州力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苏纪兰十分肯定此次论坛的举办意义,他表示:“一个健康的海洋系统是当今全球治理的核心议题之一,我们邀请众多专家学者共聚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目的是为海洋保护区建设和公海生态保护提供新的智慧。”
主旨发言环节,发言嘉宾就“南大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空缺”“公海保护区方案研究”等主题,发表主旨演讲。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南强特聘教授曹玲介绍了南大洋的生态重要性,目前,南大洋已知海洋生物超过17,000种,其海域面积约占全球海洋总面积的10%。“在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双重压力下,未来亟须通过优化现有保护区布局、扩大保护范围,强化区域生态监测,并基于生态廊道建设提升生态连通性,最终构建起覆盖全域、动态的海洋保护区网络体系。”
保护国际基金会(CI)蓝色自然联盟共同主席Laure Sierra Katz通过视频形式表达了自己关于海洋保护的观点。他表示:“想要维持一个具有韧性、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海洋环境,就至少需要对全球30%的海洋实施有效保护,由此可见,‘3030’目标十分重要。目前,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要及时划分海洋的关键保护区,以此减少或消除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让自然得以恢复。”
现场,野生救援中国首席代表余冲就“提升公众认知助力海洋治理”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余冲表示:“多年来,我们团队一直致力于提升公众对于海洋保护地的认知,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拍摄纪录片、办展览等形式,科普海洋物种保护、海洋保护地建设知识,持续讲好海洋故事,助推海洋生态保护工作向大众化发展。”
论坛上举行了圆桌会议。人民网 阳茜摄
在圆桌讨论环节,11位嘉宾分别以“公海保护区建设的创新实践和政策展望”和“公海及南极海洋生态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宣传”为主题,从气候变化、物种多样性等方面,阐述了自己对于公海保护区建设的建议。
更新时间:2025-07-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