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专家预言:若都不生二胎、三胎,50年后中国人口将变成5.8亿

前言

郎咸平作为著名的经济学家,曾做出这样的预言,他表示如果生育率持续低迷,50年后中国人口将骤降至5.8亿,不到当前14亿人口的一半。

毕竟2023年,中国出生人口仅902万,比2017年的1758万几乎腰斩,而且2024年虽微升至954万,但死亡人口高达1093万,全年净减少139万人,最为主要的是,这已是连续第三年人口负增长。

那么,为何生育率下降这么厉害?我们又该如何提升生育率呢?

至于年轻人现在为啥连结婚生子都不愿意,第一点就是现在城里的房价的离谱。

就拿二线城市来说,一套 90 平米的房子动辄上百万,月供五六千是常态,可刚毕业的年轻人工资能到一万就不错了,除去房贷基本剩不下啥。

有次在地铁上听到两个年轻人聊天,男生说:“结婚就是从一个人的穷变成两个人的债,我现在月光族,哪敢拉着别人一起吃苦?” 这话虽然夸张,但确实戳中了不少人的难处。

就算咬咬牙结了婚,但是生孩子的事儿更让人犯愁。

养个孩子到底多贵?小区宝妈王姐算过一笔账:“我家娃刚满两岁,光进口奶粉一个月就得四罐每罐 380 块,尿不湿、辅食、益生菌加起来每月至少 1500,上周感冒去趟医院,化验带开药又花了 800。这还没算早教班的钱,楼下那家亲子园一年就得两万五。”

有机构统计过从怀孕到孩子大学毕业,在一线城市至少要花 200 万,这还不算孩子生病、报兴趣班的额外支出。

难怪有人说 “生个孩子就像开了个碎钞机”,这种经济压力下,谁敢轻易生?

职场上的压力更是让年轻人对生育望而却步。

现在的职场竞争就是这么激烈,尤其是女性一旦怀孕生子,很可能回来就没位置了。

参加行业论坛就经常能听到 HR 私下交流:“面试已婚未育的女性,我们都会多问一句‘近期打算生孩子吗’,不是歧视,但岗位确实不能长时间空缺。” 这种隐形歧视让很多女性不敢生孩子。

小林在互联网公司做运营上次聊天时眼圈都红了:“我们部门总监明确说,今年要晋升的人不能怀孕。我现在 30 岁,要么拼事业要么生孩子,根本没得选。”

同事小赵休完四个月产假复工后,发现自己负责的项目早就被新人接手,领导找她谈话:“你现在精力要分给孩子,先去做些行政类的基础工作吧。” 这意味着之前的努力全白费了。

男性也一样,程序员老周说:“我天天 996,上个月孩子发烧住院我都没敢请假,这种情况下生孩子,简直是给自己添堵。”

除了经济和职场压力,年轻人的观念也变了。现在他们更看重个人自由,不想被婚姻和孩子束缚,加上现在娱乐方式多,一个人也能过得很精彩,结婚生子就不再是唯一的选择了。

周末在咖啡馆看书,邻座两个 95 后女生的对话挺有意思。“你妈还催你相亲吗?”“催啊,但我觉得一个人过得挺好,赚的钱够自己花,下班能追剧旅游,结婚生子太束缚了。”

以前大家觉得 “结婚生子是人生必修课”现在更多人觉得 “自己过得舒服最重要”

不少年轻人对生育有着自己的看法。“不是不想生,是真不敢生。我们俩月薪加起来不到两万,除去房贷、生活费,每月所剩无几,要是有了孩子,连生病都不敢。”

面对生育率下降的问题,国家其实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比如开放三胎、发放生育补贴,但效果好像不太明显。

就像小区张阿姨说的:“政府给的生育补贴一个月才 500,还不够买两罐奶粉的,这点钱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关键是这些政策没打到点子上,要真想让年轻人愿意生孩子,还得从制度上做些调整。

在经济支持层面,国家于 2025 年 7 月印发《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规定从 2025 年 1 月 1 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 3 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至其年满 3 周岁。

现阶段国家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 3600 元,对之前出生、不满 3 周岁的婴幼儿,按应补贴月数折算计发,且育儿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认定救助对象时不计入家庭或个人收入。

后续应加大宣传确保符合条件的家庭都能知晓并申领补贴。

在住房政策上可借鉴部分城市经验,对多孩家庭给予购房优惠,如优先摇号选房、降低首付比例等。

像长沙对二孩及以上家庭购买首套改善型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最高可上浮 50%。

同时,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尤其是适合多孩家庭居住的大户型房源,降低申请门槛,为多孩家庭解决住房难题。​

职场方面,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职场生育歧视的惩处力度。

目前劳动法、就业促进法虽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性别等受歧视,但对生育歧视界定模糊、惩处较轻。

应细化法律条文,明确生育歧视情形及相应法律责任,如用人单位因生育歧视辞退女职工,需支付高额赔偿金,金额可参考女职工孕期、产期、哺乳期应得工资总和。

同时,劳动监察部门要加强日常监管,建立投诉举报机制,接到举报后迅速调查处理,对违规企业公开曝光。

托育服务是关键一环,国家 “十四五” 规划将 “千人口托位数 4.5 个” 设为重要指标,各地应加快落实。

从建设角度,新建住宅小区按规定配套建设托育场所,建成后无偿移交政府或委托专业机构运营,如长沙要求设计居住容量 1200 户以上的新建小区同步配套托育场所。

老旧小区改造时,通过整合闲置资源,如社区闲置用房、废弃厂房等改建托育机构。

在服务质量上,制定严格行业标准,规范托育机构师资配备、课程设置、安全管理等。托育从业人员需具备专业资质,定期参加培训。可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托育机构服务质量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家长监督。

所以说专家的警示是在提醒我们重视生育问题,但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催年轻人 “必须生”,而是帮他们 “能生、敢生、养得起”。

生育率下降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解决这个问题也得慢慢来。关键是要让年轻人觉得 “生孩子不亏”,不用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生活质量。

这需要国家、企业、社会一起努力,从制度上消除大家的后顾之忧。毕竟孩子是未来的希望,给年轻人创造一个适合生育的环境,就是给国家的未来铺路。

参考文献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5

标签:育儿   年后   专家   经济   生育率   孩子   年轻人   家庭   国家   人口   机构   住房   关键   小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