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见习记者甄子萱
“可以多加些面吗?我老是吃不饱。”
一句普通的外卖备注,在武汉洪山区康福路的“老樊城”牛肉面馆,却收到了一份远超预期的回应。当餐盒被打开时,几乎溢出的面条和堆成小山的牛肉让无数网友感动。
回忆起走红当天的情景,店主王锐记忆犹新。当日,店里准备的面条量远远不够,他不得不去亲戚店里借面。

王锐在自己抖音账号里晒出超长外卖单。
火了半个多月,小店热度依然居高不下。尽管每天备货时,王锐都有意识地多准备几袋面,但食客们高昂的热情仍让王锐措手不及,“有时候还是要去借面。”
在操作台后方墙面上,一排整齐粘贴的外卖单成为小店独特的“风景线”。订单上,天南海北的食客们留下了暖心寄语。其中最近的一个是11月7日的,上面写着:“哪位骑手小哥中午没吃饭请接单,这家超级好吃的牛肉面请您吃!祝你们天天开心!”

店员向记者展示外卖单上的暖心寄语。甄子萱摄。
“我们老板舍不得扔,都给粘在墙上了。”店员一边忙碌,一边打趣道。“有顾客点了单却不让我们做,我们都第一时间联系退单了,不能让顾客白花钱。”
一碗牛肉面,何以有如此强烈的情感带动力?
11月9日中午12:30,记者来到武汉洪山区康福路“老樊城”牛肉面馆内,五张桌子旁挤满了10余位食客,后厨灶火不息,三位店员熟练地下面、打料、收桌,却不见老板王锐的身影。“老板回襄阳找黄酒去了!”店员匆匆忙忙地说。

店员正在给牛肉面加料。
拨通电话、告知来意,王锐笑得有些歉意。原来,有老顾客特别喜欢店里的襄阳黄酒,想购买整罐带走。为满足顾客心愿,王锐专程回到家乡寻找小包装黄酒。“我们之前卖的是大桶的散装黄酒,既然顾客喜欢,我就想办法找找看。”
今年32岁的王锐是襄阳襄樊人。两年前,他从深圳来到武汉,跟着亲戚学做面。一年多下来,王锐不仅学会了做牛肉面的秘诀,还坚定了真诚待客的决心。今年4月开店以来,王锐便立下了“面不够随便加,加到吃饱为止”的规矩,“大家来吃面,都是为填饱肚子的,不能让他们饿着走。”
店铺内,食客来来往往,大多已经成为了这家店的老顾客。附近居民谢先生和妻子一同前来,要了一份面和一碗黄酒,临走时又打包了两份带走,“我就是襄樊人,这家面味道很地道,红之前就经常来吃。”谢先生笑着解释。

附近居民谢先生和妻子打包了两份面和黄酒带走。甄子萱摄。
但老板似乎并不“认可”这个评价:“要说地道,那还是要回我们当地来吃,我只是尽量还原本地口味。”这个看起来有些“轴”的答案,恰恰回应了老板走红的原因:真诚。
一碗不到20元的牛肉面,面免费续、肉铺满碗面,在“成本”“利润”被反复计算的餐饮行业,任谁看都有些“糊涂”。老板王锐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自今年4月开业以来,按照月均收入,小店至少还有一年多的时间才能回本。但作为老板,他却从没动过缩减分量的念头。“不能说等回本了才这样做”王锐的语气斩钉截铁,“一开始就得这样。”
爆火之后,面对如潮的关注,王锐在抖音上注册了账号,用略显生涩的镜头,开始了与屏幕外千万网友的对话。短短半个月,已积累了2万多粉丝。王锐解释说,拍摄短视频并非为了延续流量,而是源于一种最朴素的江湖道义。
“大家这么支持我,我不能什么都不表示,总得有个地方说声谢谢。”在他的认知里,“得到了要回馈”是天经地义的事。
于是,在视频里出现了有趣的一幕。他一边诚恳地劝大家“理性消费,不用特意跑过来”,一边又情不自禁地当起了家乡的“野生代言人”:“襄阳牛肉面其实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味道都很好,大家可以就近品尝,不用都挤到我这里来。”他没有借机将流量死死攥在自己手里,而是选择将这份善意扩散出去,希望更多人能受益。

店员们正在打包外卖。甄子萱摄。
谈起家乡,王锐兴致很高。“在我们襄阳四中附近,早上那些赶着上学的高中生是可以直接插队买早餐的,这是大家默认的规矩。”他说得理所当然,“孩子们时间紧,学业重,让他们先吃,多留点时间学习,这很正常。”
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潜规则”,却饱含着市井街巷中最朴素的侠义,是对下一代无声的关照与成全。在王锐看来,这与他在面馆里坚持的“不够就加”一脉相承:“不是什么大事,能行个方便,就做一下。”
而如今,这碗充满江湖气的面,在武汉的市井街巷里找到了它的精神知音。“武汉非常有烟火气”王锐说,“不管早晚,店里总有人,锅里总有面,永远都‘在线’。”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更新时间:2025-11-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