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全面开打,数百万件中国产品被下架,荷兰得令,强抢中企资产

近日,中美贸易战再度升级,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掀起了一场产品下架潮,荷兰紧接着对中国企业安世半导体动手,冻结资产、托管股权,这两件事把全球经贸搅得一团乱。

美国为啥非盯着中国电子产品,总拿“国家安全”说事到底有没有真凭实据?荷兰为啥突然对中资企业下手,其中有美国的手笔吗?中方又该如何应对这个局面呢?



美国极限施压下

这一轮贸易风暴的起点,是美国总统特朗普抛出的关税惊雷。他公开宣称,将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 100% 关税,以此回应中国可能实施的稀土出口限制。这一看似决绝的表态,却掩盖不住美国决策层的深层分裂。

美国经济部门高官持续释放谈判信号,反复强调对话的必要性。他们清楚,100% 关税的杀伤力具有双向性:美国零售商将面临进货成本翻倍的压力,而这些成本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推高本已处于高位的通胀指数。更严重的是,美国制造业供应链中,从汽车零部件到医疗设备,超过 40% 的基础组件依赖中国供应,关税加征将直接导致部分工厂陷入停产危机。



与经济部门的理性形成反差的是立法机构与安全部门的强硬立场。美国众议院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主席约翰・穆勒纳尔公开表态,要求 “说服甚至施压荷兰、日本等盟友” 同步实施对华管控。

这种分歧直接转化为政策混乱:9 月刚通过 232 条款对风力涡轮机、工业机器人等中国产品加征关税,10 月又有经济高官私下接触中方寻求妥协,让市场对美国贸易政策的稳定性彻底失去预判。



政策摇摆并未影响执行层面的激进。美国大型电商平台迅速响应 “国家安全” 号召,下架数百万件中国电子产品,覆盖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及各类电子配件。这一行动的真实指向清晰可见 —— 遏制中国科技企业的市场扩张,而 “国家安全” 不过是被反复滥用的借口。

被绑架的贸易枢纽

大西洋彼岸的荷兰,在这场博弈中成为美国策略的重要支点,却也亲手将自己置于风险漩涡。2025 年 10 月 12 日,中国闻泰科技发布的公告打破行业平静:其旗下荷兰安世半导体被当地政府冻结 99% 股权,CEO 及核心管理层被强行罢免。



这场以 “国家安全” 为名的资产管控,本质是政治权力对经济领域的直接介入。安世半导体在荷兰深耕多年,过去五年为当地创造近 2000 个就业岗位,年纳税额占当地科技产业税收的 12%,其汽车半导体产品更是支撑欧洲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关键组件。

这样一家贡献卓著的企业突然被管控,立即引发国际资本对荷兰投资环境的质疑 —— 多家计划在荷布局的跨国企业已暂停项目审批,担忧自身资产成为下一个博弈筹码。



冻结行动的连锁反应迅速蔓延。安世半导体的供应链覆盖全球 20 多个国家,荷兰政府的管控直接导致其鹿特丹工厂停产,德国大众、宝马等车企的芯片供应出现缺口,部分车型生产线被迫减产。

荷兰半导体协会的数据显示,仅行动实施首周,欧洲汽车产业因芯片短缺损失已达 4.2 亿欧元。荷兰政府显然未能预判这一后果,其追随美国的决策,正让这个全球贸易枢纽付出沉重代价。



稀土管制背后

面对美荷的连环动作,中国的反制在 10 月 9 日正式落地 —— 国务院批准升级稀土物项及相关技术出口管制,不仅限制出口数量,更对稀土加工技术转让设置严格审批,甚至将使用中国技术的外国生产商纳入管控范围。这一举措并非临时应对,而是对长期矛盾的系统性回应。

稀土被称为 “现代工业的血液”,其战略价值渗透到产业链各核心环节:芯片制造的光刻胶需要稀土元素激活,新能源汽车电池的能量密度依赖稀土掺杂技术,航空航天器材的耐高温部件更是离不开稀土合金。

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中的地位无可替代,不仅占据 70% 以上的产量份额,更掌握 90% 的高精度提纯技术,全球没有任何国家能在短期内形成替代供应。

此次管制的出台,有着明确的现实背景。2024 年 12 月至 2025 年 4 月,美国企业通过多种隐蔽手段走私中国稀土及相关物项达 3834 吨,走私手法花样翻新:将稀有金属灌入塑料模特胸腔伪装成装饰品,混入瓷砖胶或洗发水瓶分批出口。



2025 年 7 月中国启动专项打击行动,在广西截获 300 吨伪装稀土,案值超 8000 万美元,而举报线索正来自美国本土企业。这些乱象让升级管制成为必然,既是防范战略资源流失,也是维护全球供应链秩序。

相比美国关税的粗放式施压,稀土管制的精准性更具冲击力。美国本土稀土产量仅能满足自身需求的 15%,且缺乏提纯技术,短期内无法摆脱依赖。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的愤怒回应,恰好暴露了美国反制手段的匮乏 —— 面对这一 “工业维生素” 的供应管控,美国尚无有效应对方案。



产业链话语权的重新定义

这场经贸对抗的核心,是全球产业链话语权的争夺。美国仍沉迷于关税壁垒、市场封锁等传统手段,却忽视了全球化深度融合的现实 ——2025 年 5 月中美日内瓦休战协议的达成,已印证长期贸易战对双方均是损耗。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此前对华关税已导致美国农场主损失超 280 亿美元,而中国对美出口额仅下降 3.7%,足见传统手段的钝化。

中国的稀土管制,本质是对产业链规则的重新定义。这一政策并非单纯限制供应,而是推动行业从 “无序竞争” 转向 “合规治理”:通过建立透明的出口管理框架,引导国内企业从 “拼低价” 转向 “重研发”,同时倒逼全球企业建立稀土原产地追踪体系。中国商务部明确表示,对合规企业将给予许可便利,人道主义用途可获豁免,展现出政策的平衡性与可预期性。



荷兰的处境成为这场博弈的生动注脚。欧洲半导体产业年消耗稀土达 1.2 万吨,其中 85% 来自中国,荷兰 ASML 公司的光刻机制造更是依赖中国产超高纯稀土材料。一旦稀土供应受限,荷兰乃至整个欧洲的高科技产业将遭受重创。这个全球贸易枢纽正意识到,追随美国的代价远超收益,却已难以轻易抽身。

结语

贸易战从来没有赢家,但博弈策略的优劣决定了各方的主动与被动。美国的内部分裂导致政策摇摆,传统手段失效却无力破局;荷兰被绑定在他国战车上,沦为博弈牺牲品;中国则通过精准管控战略资源,在产业链话语权争夺中占据主动,更推动稀土产业从 “供应者” 向 “秩序治理者” 转型。


随着冬季临近,能源供应紧张与产业链脆弱性将进一步凸显。中美即将举行的会晤,成为打破僵局的关键窗口。但可以确定的是,若美国不放弃 “美国优先” 的执念,荷兰等盟友不愿摆脱依附地位,这场博弈的被动者名单不会改变。全球贸易的真正考验,在于能否让理性回归主流,让产业链摆脱地缘政治的绑架。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6

标签:财经   中美   荷兰   中国产品   资产   美国   稀土   中国   关税   产业链   全球   管制   半导体   国家安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