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龙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正式启动电动自行车乱停放专项整治行动,以雷霆手段与科技赋能双管齐下,全面打响破解电单车“围城”的攻坚战。依托“AI 3D技术+分级分类治理”的创新治理模式,龙华正以高效务实、系统精准的“龙华方案”,着力纾解高密度城区治理这一共性难题。
8月21日下午3点,龙华区通过“AI 3D技术+分级分类治理”专项行动,对公共区域电动自行车乱停放开展全面整治。该行动通过多平台同步直播,呼吁市民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推动全区电动自行车从“无序停放”向“有序治理”转变。据悉,AI 3D建模技术是计算机视觉领域新兴、世界前沿的实时三维场景重建技术,结合数据库信息,系统可快速完成车辆身份的智能比对,精准判定车辆的实际停放状态和时长,为管理措施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 龙华区对公共区域电动自行车乱停放现象开展全面整治。
科技铸就“火眼金睛”: 攻坚数据彰显“龙华力度”
在深圳这座实际管理人口突破2000万的超大型都市,电动自行车乱停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城市交通血脉畅通的系统性问题。而地处深圳地理中心、作为产业和人口集聚高地的龙华区,以其“人口高密度、高流动性以及社会形态高度多元化”的城区特质,无可避免地成为这场治理攻坚战的“前沿阵地”和“压力测试场”。
龙华区启动的电动自行车乱停放专项整治行动的核心策略是对辖区所有公共区域进行科学评估和逐级、分类划定严管区,构建起一套以“重点突破(试点攻坚)”带动“全域覆盖(长效严管)”的科学治理机制,目标是为破解高密度城区这一共性治理难题,探索出一条具有龙华辨识度的“科技支撑、规则引领、精准治理”新路径。
一组详实的数据和清晰的案例,勾勒出近日治理的立体图景:8月18日正式启动,8月21日在全区首批试点的6个街道共设8个点位同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即阳台山东站、元芬、龙华、清湖、观澜湖、松元厦、白石龙、长湖等8个重点地铁站周边区域),累计迁移违规电动车1978辆。
▲ 整治前
▲ 整治后的阳台山东地铁站外车辆整齐摆放。
秩序蝶变,肉眼可见。困扰龙华市民多时、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和交通安全的电单车“围城”现象,在首批严管区范围内得到了立竿见影的显著缓解。
电动自行车管理看似是城市治理的“小切口”,实则连着数百万市民日常出行的“大民生”,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大智慧”。在治理的同时,龙华区也高度重视操作的规范性和对市民合法权益的保障,努力在严格执法与便民利民之间寻求平衡点。
对所有被迁移的车辆,执行单位100%建立了详尽的“一车一档”电子化台账。记者走访看到,在首批试点的地铁口挂上了“电动自行车停放严管区(一类)”的蓝色牌子,下方标注着“未在划线区域内停放或在划线区域内连续停放超过3天的电动自行车,将被迁移至指定临时停放区”的管理规则,左下方还提供了“寻车二维码”。在高强度迁移行动中,各街道执行队伍凭借经验和系统辅助,同步对一类严管区内长期停放、无人问津、车身布满灰尘甚至破损残缺的长期占用公共区域的车辆进行了仔细甄别和集中清理。初步统计,共清理出此类长期占用公共区域电动自行车1035辆。这些车辆的移除,有效释放了被长期无效占用的宝贵公共空间资源,为后续合理增划停车位、优化空间布局创造了条件。
支撑显著成效的底层力量,是AI 3D建模技术在城管执法领域的首次大规模创新应用。“我们引入的这项技术,属于计算机视觉领域前沿的实时三维场景重建技术,”龙华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道,“它如同为我们的城市管理者,特别是路面巡查和执法力量,安装上了一双全天候、无死角、高精度的‘火眼金睛’。”
“这项技术的落地应用,彻底革新了过去主要依赖人工巡查、效率相对较低且难免存在遗漏盲区的传统管理模式,”该负责人强调,“它让每一处违规停放行为在科技之眼下都无所遁形,是此次行动能取得如此显著成效的核心科技基石和效率倍增器。”
观湖探路:上围新村的“小切口”试验与“一升一降”答卷
龙华区此次声势浩大、成效卓著的全区性专项整治行动,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快速部署和高效推进,深深植根于前期扎实、深入、富有创新性的基层探索。观湖街道,特别是其下辖的松元厦社区上围新村,作为全区电动自行车全链条闭环管理的“先行试验田”,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基层方案”。据悉,通过“政府引导+物业执行+AI赋能”的创新电动自行车闭环管理模式,今年6月份以来上围新村居民戴头盔率、电单车上牌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改装车、飞翼车呈明显下降态势。
“您好,请自觉戴好安全头盔。” 近日,一名未佩戴安全头盔的居民骑着电动自行车进入上围新村,就在他靠近人脸识别摄像头时,安装在门岗上方、集成AI识别功能的视频监控系统迅速捕捉到了这一违规行为。系统内置的喇叭随即播放出预设的提醒音。“请您现在戴好头盔,这样出入小区既方便又安全。”值守在门岗旁的物业保安员见状,立刻上前一步进行劝导和解释。
▲ 观湖街道在上围新村开展电动自行车整治试点工作。
这套看似简单的门岗智能系统,正是上围新村试点工程中提升源头管理的关键一环。它不仅能精准识别未佩戴头盔的骑行者并触发实时语音提示,其后台系统更完整记录下这次识别事件(包括时间、位置、违规行为类型等),同时,后方平台与相关执法数据对接,可协助完成骑行违章的执法闭环,提升违章处置率。这意味着,一次看似轻微的未戴头盔行为,有效提升了头盔佩戴率和违章行为的后续处置率,从源头上拧紧了出行“安全阀”。保安员及时的现场介入,则诠释了“技防精准高效+人防温情到位”的治理协同理念。
充电设施升级与智能化管理:二维码撬动大治理
电动自行车“充电难、充电险”是城中村居民的核心痛点,也是治理的关键环节。
在观湖街道的统一部署下,松元厦上围股份公司协调将原本用于汽车停放的10个宝贵车位进行功能性改造提升,同时,全面升级充电设施消防配套,充电点位配备灭火装置(喷淋、灭火器等)、应急处置装置(消防钩、消防卷盘)、预警装置(火焰监控);充电设施及监控系统全部要求联网,并入平台统一管理。
如今,上围新村的居民想要使用充电桩,流程已悄然改变:先使用手机扫描充电桩上醒目的专属二维码。扫码后,手机会自动跳转至特定页面。在这个页面上,车主将先完善自己的居住信息、身份信息、车牌信息以及是否违章信息等,才能正式充电。这套流程设计看似给居民充电增加了一个小步骤,实则蕴含着治理智慧。它巧妙地将居民日常必需的充电行为,转化为了车辆信息登记和管理的有力抓手。在便捷居民的同时,高效地实现了对小区内每一辆常驻电动自行车的“实名制”精细管理,真正建立起“一车一档”的电子数据库。正如观湖街道平安法治办(交通安全)主任赵占魁所言:“破解电动自行车治理这道难题,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依靠多部门协同发力、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拿出手段,下足笨功夫、细功夫、实功夫。”
▲ 使用充电桩,先扫二维码。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些汇集起来的真实数据(人、车、房、牌信息)不仅极大地助力政府部门精准掌握辖区内电动自行车的实际上牌率、排查长期无主的停放车辆,系统还能对扫描到未录入“白名单”(即未完成登记)的车辆,在充电前自动弹出登记提醒窗口,形成管理闭环。
据悉,接下来上围新村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建立的电动自行车全链条管理平台将接入观湖街道统一管控平台,为其他围合式小区提供可复制的样本。
全域攻坚齐发力,“龙华战法”多点开花
面对电动自行车治理这块难啃的“硬骨头”,龙华区展现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决心:从观湖一个街道的“单点突破”探索,到如今全区六个街道的“集团军作战”协同攻坚;从各自零星尝试,到全区一盘棋的系统谋划,龙华率先锚定“系统性治理、科技化赋能、规则化引领、全民化参与”的核心路径,以“敢闯敢试”的锐气打开突破口。
如今,这把治理之火已成燎原之势。龙华区各街道立足自身实际,充分借鉴试点经验,因地制宜,各显神通,共同打出了一套破解电单车“围城”的组合拳:
作为“超级换乘站”,晚高峰的阳台山东地铁站周边,曾是违停“重灾区”。大浪街道创新推出“浪小安挪车e站”模式,成为破局的关键。其核心是深度依托龙华区统一的“数字社区”智慧平台,构建起“扫码上报(违规)— 平台智能派单(给附近处置人员)—快速现场处置(挪移/保管)—全过程数据留痕(备查)”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全流程闭环。
面对建成区土地资源极度稀缺的硬约束,龙华区各街道开动脑筋,展开了一场见缝插针、立体拓展的“空间革命”,千方百计挖掘停车潜力:
大浪街道:将目光投向阳台山东站周边被长期闲置或堆放杂物的桥下空间。经过系统清理和硬化改造,新增高标准电动自行车停车位超过1.5万个,在清理过程中,同步移除了长期废弃的车辆,实现了空间的高效利用。针对部分“职住分离”(工作在此,居住在外区)居民的夜间停车需求,创新推出“停车过夜申报预约制”,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供便利。
龙华街道:侧重于对现有道路、街区边角空间的精细化改造提升。通过对如人行道适当拓宽区域、建筑退线区、绿化带边缘等地方进行科学测量和重新铺装划线,有效缓解了停车压力。同时,为解决寻车难题,推出“扫码寻车”小程序,对乱停放的非机动车进行“异地移管”,提高停车位利用效率。
民治街道:在红山地铁站周边、民治大道等交通枢纽与主干道周边,科学规划增设非机动车停放区域,可满足近5000辆非机动车停放需求。街道各部门、社区每日安排专人对主干道、地铁站周边等重点区域开展巡查整治,及时引导居民规范停车,对乱停放车辆及时进行搬离。
福城街道:桔塘社区党委班子组建联合治理小组开展行动,在日常工作中采取“劝导+规整”模式,对城中村小区、主次干道、消防通道等区域乱停放的电动车进行“入位”。同时,通过“网格员+楼栋长”的联动机制扩大宣教主体,依托网格员、楼栋长引导居民将电动车停放至划线车位内,提升居民文明停车意识。
柔性治理:文明劝导润物无声,红色物业凝聚合力
治理的最终目标是内化规则于心、外化习惯于行。除了刚性执法,柔性引导和基层自治的力量同样不可或缺,甚至更为持久。
龙华地铁站:每周三的早高峰,人们总能看到一支身穿红马甲、手持劝导旗的队伍活跃在站口。领队的是文明实践指导员队长康西方。“我们这支队伍里,有几位以前就是经常图方便乱停车的‘老面孔’呢!”康队长笑着说。这种从“违规者”到“秩序守护者”的角色转变,正是文明熏陶的生动体现。
民治街道上塘站: 面对周边物业小区众多的特点,社区党委发挥核心引领作用,牵头组建了“红色物业联盟”,辖区内21家住宅小区和商业楼宇的物业服务企业加入联盟,建立联合巡查机制,有效打破了物业管理的边界壁垒,形成了区域共治合力。
这种“教育劝导先行,处罚惩戒殿后”、“多元参与,共治共享”的柔性治理哲学,正像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市民的日常行为习惯,让遵守规则、文明停车逐渐从外部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家住红山站附近的居民王小姐对此感受颇深:“最明显的感觉就是,地铁口乱停乱放的车确实少多了,走路顺畅多了。”市民朴素的话语,既是对当前成效的肯定,也寄托着对更美好城市生活的期待。
上围新村智能充电桩的指示灯平稳闪烁,电池健康数据在云端无声流动;阳台山东站外,曾经杂乱无章的万辆“电鸡”如今整齐列队,文明劝导员的马甲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街头巷尾,越来越多的“红马甲”加入志愿服务的行列,曾经的违停者正成为秩序的坚定守护者……这些发生在城市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的深刻变迁,正是龙华区以先行示范的担当、科技创新的锐气、柔性治理的决心和为民服务的初心进行城市治理的生动注脚和有力宣言。
龙华的探索与实践证明:只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善于运用科技赋能、广泛发动全民参与、秉持恒心久久为功,纵是再复杂棘手的“城市病”,也终能找到破解之道;再美好的城市生活愿景,也必将在务实笃行的耕耘中一步步化为现实!
晶报记者 武莹 曾广霖/文 受访者供图
编辑:刘珂
更新时间:2025-08-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