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越买越少,普京没办法再装看不见,要来中国敞开心扉聊一次

8月31日,普京乘坐专机抵达中国,开启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四天三夜”访华之旅。不同于以往的短暂会谈,这一次,俄罗斯总统似乎做好了“摊牌”的准备,他要和中国“敞开心扉,坐下来,好好聊一聊”。

促使他跨越亚欧大陆、亲自前来的,不是别的,只因为——中国买得越来越少了。这事的苗头,早在年初就已显现。俄罗斯工业和贸易部长阿利汉诺夫在一次公开讲话中承认,中俄贸易额从1月起就出现了下滑趋势。

俄罗斯《记者报》用了“令人不快”这个词来形容当前的状况——要知道,向来嘴硬的俄罗斯媒体,愿意低头用这个词,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则更加直白:2025年1月至7月,中俄双边贸易总额为1258亿美元,同比下降8.1%。

2024年全年两国贸易额达到2448亿美元,如今正在以“月月下滑”的速度缩水。这可不是简单的市场波动,而是趋势性的收缩。尤其是能源类商品,几乎全面下降。

原油减少11%,成品油下跌28%,液化天然气减少13%,木材和煤炭各降10%。这些数据背后,是中国对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过去高油价时,中国大量购入俄罗斯石油,一边补库存,一边锁定成本。如今油价回落,库存充足,没有哪个理智的买家会继续“为情怀买单”

其实中国并没有要“冷落”俄罗斯,只是不再需要那么多了。成品油本就不是中国的刚需,俄罗斯出口这部分主要是“补口子”,今年国内市场口子变小,自然缩减得更快。

液化天然气的下降也不意外。随着新能源的迅速替代,中国的用气需求本身就在减弱,再加上长期合同锁定的基础供应,现货市场的胃口变得非常有限。

至于木材和煤炭,它们和房地产、基建的节奏息息相关。中国房地产正从“高周转”迈向“高质量”,基建项目也在优化节奏,进口需求下降是自然的趋势。这不是中俄关系的问题,而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选择

可对俄罗斯来说,这个“解释”听起来却如同耳边风。中国少买一分,俄罗斯财政就紧一分。能源相关税收和关税,占据了俄罗斯联邦预算的三分之一以上。

中国这一砍,直接砍在了俄罗斯的命门上。普京再也无法用“市场波动”“季节性调整”来搪塞国内了。于是,一场外交动作迅速展开。早在5月,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就在国际会议上放出信号,希望重启中俄印三方会谈机制

7月,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鲁登科进一步确认,俄方已经与中印两国就该机制展开对接。普京亲自出马,选择在上合组织峰会期间推动这一议题,目的明确——稳住中国,拉住印度,撑住财政

这场峰会规格空前盛大。自2001年上合组织成立以来,2025年这次在天津举办的会议被称为“史上最大规模”。

普京、莫迪、伊朗总统、白俄罗斯总统等20多位元首和10余位国际组织负责人齐聚一堂。普京此行可以说是“身负重任”,不仅要参加峰会,还要试图在场边促成中俄印三边机制的建立。

从形式上看,这是一次“顺水推舟”的外交安排。莫迪本就要来,普京也在名单之中,三方坐在一起聊聊合作,不显得突兀,反而合情合理。对外释放的信号也很明确:俄罗斯并不孤单,我们还有中国和印度

但这个算盘,真能打得响吗?中印之间的关系并不简单。几十年的边境摩擦仍未完全平息,政治互信仍有缺口。印度更不愿意被贴上“俄罗斯同盟”的标签。莫迪需要的是“战略平衡”——一边从美国拿技术和投资,一边从俄罗斯买便宜能源。这种“左右逢源”的做法,决定了印度不会轻易站队。

至于中国的态度,更加明确。中国不会为了帮俄罗斯财政“输血”而硬撑进口。中国的采购行为只看市场需求,不看政治表态。买,是因为需要;不买,是因为不需要。这是一个成熟大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理性姿态,而不是出于“帮忙”的感情用事

尽管如此,俄罗斯的压力的确真实存在。战事未止,军费开支仍在高位,但财政收入却持续缩水。能源出口受限,西方市场封堵,中国作为“最后的大后方”,一旦需求下降,俄罗斯只能靠“外交动作”来维持信心。

普京本人也明白,外交无法立刻变成现金流。中印三方会谈若能成形,可以缓解孤立感,给国内一个交代。但能不能解财政燃眉之急?恐怕难言乐观。

更何况,中国的经济重心正在悄然东移。与东盟的合作日益紧密,南向通道建设提速,能源和原材料的进口来源日益多元化。俄罗斯再也不是“唯一选择”,而只是“诸多选项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中俄贸易结构的问题就暴露得更加明显。能源出口一头独大,合作领域单一,缺乏深层次的技术、制造、服务类合作。这不是“朋友之间”的问题,而是“模式决定命运”的问题。

中国当然愿意在俄罗斯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这一点过去几年已经做得足够多。但当俄罗斯缓过劲来,还想继续靠中国“撑着”的时候,中国的选择就必须更审慎。中国的对外政策从来不是“绑在一棵树上”,而是“广撒网、多结实果”。

与此同时,俄罗斯国内的现实也日益紧迫。汽车市场因制裁失去欧美品牌后,中国品牌迅速填补空白。这让俄罗斯消费者重新认识了“中国制造”的实力,也让普京意识到,中国是俄罗斯最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但信赖归信赖,合作归合作。信赖不能替代市场规律,感情不能改变供需逻辑。这也是普京此次访华“敞开心扉”的本质原因——他想要的不只是“朋友”,而是“订单”。

从3月到7月,中俄贸易数据持续下滑,哪怕7月有轻微回升,也难掩整体趋势的疲弱。中方并未将此归结为“关系问题”,而是清晰指出,这是需求变化导致的结构性调整。从房地产到基建,从高碳到新能源,中国正走在一条自我革新的道路上。

外交层面,俄罗斯已经尽可能释放善意,普京也在极力推动RIC(俄印中)三方机制的重启。但能否成形,还需看印度的回响,也要看中国的态度是否认为这一机制“值得投入”。

这一次,普京来了,时间比以往更长,态度比以往更诚恳。他期待的是中国能多买一点,哪怕只是“象征性”的支持。可现实很冷,中国的理性不会被情感所左右

这场“敞开心扉”的访问,或许无法立刻解决俄罗斯的问题,也无法让贸易额重回高峰。但它至少释放了一个信号——俄罗斯在求变,也愿意主动求助,而中国,依旧是那个可靠的、值得信赖的大国,只是这份信赖,需要用实实在在的诚意去交换。

这一次,普京来中国,不是为了走过场,而是为了稳住俄罗斯的经济命脉。而中国面对这位老朋友,依旧热情,但更理性。毕竟,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靠情分做生意,终究走不长远。

信息来源:

[1]应邀出席2025年上合组织峰会的外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名单公布 中国新闻网

[2]向“朋友”挥起大棒,特朗普对印度态度缘何急剧转变? 澎湃新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5

标签:财经   中国   心扉   俄罗斯   印度   能源   外交   峰会   贸易额   机制   基建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