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得越早,死得越早”,有科学依据吗?牛津大学研究给出了答案

傍晚七点半,吴阿姨已经洗漱完毕,准备上床。和小孙女道晚安后,她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想着——“医生都说早睡身体好,这么坚持了半年,为啥我最近反而更没精神,还头痛易醒?”隔壁的老邻居老李,每天都是晚上十点半才睡,精神头却比谁都足。两人偶遇时,吴阿姨感叹:“难道我这么守时,反而做错了?”

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困惑?人们总以为“早睡早起身体好”,但真相或许并非如此简单。最近有种说法风靡网络——“睡得越早,死得越早”,听着让人瞠目结舌,甚至连央视健康栏目也曾专门辟谣。可究竟该几点睡,才能既健康又长寿?睡眠时间长就一定好吗?你习以为常的睡眠规则,可能暗藏对健康的隐形伤害。

别急,今天这篇文章,揭开4个被误解已久的睡眠真相。到底睡得早好,还是睡得晚好?哪些习惯,才是你真正忽视的健康密码?尤其是第3个真相,几乎90%的人都犯错,看看你中了几个!

睡得越早,身体就越健康吗?大数据揭示的“反常识”真相

一直以来,“早睡早起身体好”仿佛成了养生的圣经。但近年多项权威研究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一项涵盖21个国家、11.2万人参与、追踪9.2年的重磅流行病学调查,登上了权威期刊《睡眠医学》。结论令人讶异:

晚上 10点前睡觉,全因死亡风险反而比10-11点入睡高出24%-29%午夜12点后才入睡,心血管疾病风险也大幅增加。那么最安全、死亡率最低的入睡时间段在哪?就在晚上10点到11点之间

这组数据很有说服力,却推翻了许多“早睡万能”的健康观念。为什么太早睡反倒不健康?

原因在于,我们的身体有一套严格的生物钟(由大脑视交叉上核主控)。生物钟与自然光周期高度耦合,如果人为改变入睡时间,比如天刚黑没多久就上床睡觉,反而会让内分泌、体温、血压等生理节律出现“错乱”小高潮,进而破坏夜间深度睡眠的质量。

另外,睡得过早,夜里往往容易早醒、多梦、中段觉醒。许多专家指出:睡觉不是一味早,而在于顺应自然节律。真正的好睡眠,是你的身体发出“困意信号”时,自然入眠,而不是机械式地提前钻被窝,结果却怎么睡都睡不够。

牛津大学的最新队列实证也显示,入睡时间每提早1小时,心血管事件比例并未下降,反而在某些群体中小幅上升。可见,被夸大了的“早睡优势”,背后其实有很多科学盲区。很多习惯早睡的人,不仅没有获得额外健康红利,还可能因为违背了个人生理节律,出现“白天犯困、易醒、记忆力下降”等副反应

睡得晚和睡不够,孰轻孰重?别再只看“时长”指标

不少白领、夜猫子有这样的迷思:昨晚熬夜了,那第二天中午好好补觉能不能补回来?“只要总时长够了,什么时候睡都无所谓吧?”

科学并非如此。牛津大学、传播于《欧洲心脏杂志·数字健康》的研究都明确指出:睡眠不是越长越好,时机也极为关键

10-11点入睡的人相比12点后才睡,心血管病危险提升25%10点前就睡,风险同样提升24%。更重要的是,无论你熬夜还是早睡晚起,如果日常周期被打乱,身体“生物钟”都会错乱,免疫力、注意力和情绪水平全部拉低

生物钟紊乱,远远比单纯“缺觉”更可怕。哈佛大学的实验发现,长期晚睡、作息飘忽不仅增加高血压、抑郁、肥胖等慢病风险,还会加速皮肤老化、视力受损。更可怕的是,如果你平时经常熬夜后“补觉”,并不能根本上修补神经系统与器官的多重损伤——补回了时长,补不回来的是身体深睡周期的紊乱

还有一组让人警惕的数据:一项针对5.7万余人的电子手环睡眠评估显示,晚睡族晚年发生心梗、中风概率都高于“自然时区入睡者”——但过早入眠也同样在风险列表

睡眠时间与身体修复是同步的。你可能躺在床上10小时,如果其中深睡眠只占不到25%,疲劳感依然难消。真正的优质睡眠,要看入睡时机+深度睡眠占比,而非盲目追求“8小时神话”。

越睡越困,总是半夜醒,90%人忽略的3个睡眠误区

误区一:早睡一定香,实际早醒更多见 很多人试图强迫自己早睡,其实往往睡到凌晨三四点就醒,然后再难入睡。这往往是入睡与生物节律错位导致的。专家建议:更重要的是培养“睡眠惯性”,顺应身体的自然倦意,而不是机械作息。

误区二:午睡太久,晚上反变失眠 有调查显示,午睡一小时以上的人,入夜之后半夜觉醒比例升高47%,长期下来昼夜节律被扰乱,不仅没“补觉”,反而加重了夜间失眠和早醒问题。短午休(20-30分钟)是健康午睡的科学上限

误区三:睡前看手机冥思、喝酒助眠 蓝光刺激大脑皮层活跃,睡前饮酒则让心率短时加快、后半夜易醒并出现噩梦。牛奶、小米粥替代酒咖啡,睡前一小时远离屏幕,对提升深睡眠效果极佳。

误区四:安眠药滥用,反伤神经系统 尽管短期偶尔服用安眠药可缓解焦虑、入眠困难等症状,但长期依赖极易打乱睡眠周期,加重精神萎靡、白天昏沉感,甚至扭曲生物钟结构,诱发神经系统障碍。关键是要找出原发原因(焦虑、饮食、环境等),而非一味依赖药物。

科学养成健康睡眠节律,这4招提升“真睡眠”质量

睡眠不止是时长,更重节律与深度。该怎么做,才能让每一晚都睡得充实、醒来自在?

把握自然入眠时机 合理作息时间点应以“晚上 10-11点入睡”为黄金窗,白天保持适度运动,晚上顺应困意规律,有困意就躺下,避免强压早睡。

优化睡眠环境与饮食 卧室适当遮光,温度保持在18-22℃。睡前2小时减少重食油腻,少喝水不喝酒,条件允许可饮温牛奶或淡粥助眠。

高品质午休,20-30分钟足够 短时午休可以显著提升晚间睡眠质量,但不得超过1小时,防止夜间规律被破坏。

杜绝电子产品与焦虑入眠 睡前一小时关掉手机、电视、平板,避免情绪激烈对话或工作压力。用阅读、冥想、舒缓音乐等手段逐步调低神经兴奋度。

定期自我监测深睡眠比例 借助智能手环、睡眠APP等了解自己的深浅睡眠时间,定向优化作息、饮食、锻炼配合效果,追求优质深睡而非单纯睡多

结语与呼吁

健康的睡眠,远比“越早越好”“必须8小时”这样的教条复杂。关键是顺应自身生物钟,保证睡眠深度与节律和谐。别再为表面数据焦虑,也无需盲目内疚——用科学的方法优化作息,找到属于自己的黄金入睡点,远比“机械式早睡”更有意义。

当然,每个人的身体状况、慢病基础、个体差异都不尽相同。如果你长时间睡不好,白天疲乏、情绪波动大、甚至伴有心慌胸闷等不适,强烈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睡眠门诊面诊,由专业医生针对具体情况制定方案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睡得越早,死得越早”,有科学依据吗?牛津大学研究给出了答案》

《“睡得越早,死得越早”,有科学依据吗?11万人研究给出了答案》

《无忧岛网-生活资讯聚合网站》

《“睡得越早,死得越早”,有科学依据吗?最佳的睡眠时间是几点?》

《“睡得越早,死得越早”,有科学依据吗?最佳的睡眠时间是几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9

标签:养生   牛津大学   答案   科学   睡眠   节律   身体   健康   生物钟   晚上   小时   误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