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集团镍合金有限公司镍板带材生产车间。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张俊成 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谢晓玲
春日的河西走廊腹地,镍都金昌褪去了传统工业城市的厚重外衣。走进金川集团镍合金有限公司车间,0.05毫米厚的“手撕镍”箔材如蝉翼般轻盈,工人们正将成卷的“金属丝绸”打包发往海外。这个曾以“一镍独大”闻名的城市,如今正以科技创新为笔,在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书写着“老树发新枝”的故事。
在金川集团板带材车间,董事长苗承鹏手持的“手撕镍”颠覆了人们对镍材料的认知。这种比A4纸还薄的超薄材料,突破真空熔炼技术瓶颈,以年产能60吨抢占全球高端市场,成为新能源电池、精密仪器的“心脏材料”。作为连续上榜世界500强的“镍业航母”,金川集团将年研发投入增速锁定在5%,在航空航天镍材、核电合金等“卡脖子”领域持续突破,76%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让实验室里的“金种子”长成了产业森林,新产品收入占比达到43%。
转型浪潮席卷全产业链。在金川集团镍盐公司智能化车间内,萃取生产线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全流程无人化,其硫酸镍产能4年间从4.5万吨跃升至20万吨,占据国内高端电镀市场六成份额。“每吨产品能耗降低15%,良品率提升到99.7%,这项革新使企业跻身国务院国资委专精特新示范名单。”公司负责人龚继宝指着中央控制屏介绍,公司生产的硫酸镍是生产新能源电池的重要原材料,有力促进了金昌电池产业集群发展。
金昌经开区的春天,涌动着一场静默的产业浪潮。合浆、涂布、制片、卷绕……在甘肃金拓锂电新能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随着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的有序运转,一节节锂离子动力储能电池源源不断地生产下线。
“我们公司拥有全智能自动化储能电池及动力电池生产线,制片、卷绕等关键工序打破传统‘手工’生产模式,实现自动化生产,制造工艺国际领先,产品填补了甘肃省新能源动力电池的空白。”甘肃金拓锂电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哈国斌自豪地说。
甘肃金拓锂电新能源有限公司锂电池生产线。(资料图)
在金昌,伴随着一大批像金拓锂电这样的行业龙头企业的相继涌现,全市新能源和新能源电池行业一马当先、快马加鞭,连片的光伏板熠熠生辉,大型风机漫卷长风……
聚焦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今年,金昌市深入实施强科技、强工业行动,持续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着力培育“2+4”现代化产业集群,加快实施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以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培育竞争新优势,让镍都焕发新活力。
“目前,金昌已引进锂电池电芯生产企业7家、新能源电池材料生产企业29家,构建了从原材料生产到电池制造、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新能源电池材料本地化率已达到77%。”金昌市工信局局长王恩富说。
创新的涟漪效应正在扩散。以创建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为契机,金昌加大对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力度,从“需求端、供给端、平台端、服务端和环境端”同向发力,统筹推进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造就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创造了一批具有核心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知名品牌。
在“强科技”行动推动下,金昌正将“镍”优势转化为“新”动能,书写资源型城市创新突围的生动样本。
更新时间:2025-04-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