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两艘被称为“深海巨胃”的"通浚"轮和"浚广"轮在江苏启东下水,35000立方米舱容等级的耙吸挖泥船一出场就拿下了“亚洲最大”的头衔。
它们不仅能在40层楼深的海底作业,还能在90分钟内装满3.5万立方米的泥沙。这样的效率意味着,中国在南海岛礁建设和深远海工程上又多了两件硬核装备。
这样的“造岛神器”登场,会给南海局势带来什么变化?对中国未来又意味着什么呢?
说起挖泥船,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那个在南海"搅风搅雨"的"天鲸"号。2015年南海岛礁建设期间,"天鲸"号每天能吹填十多万立方米的海沙,174天累计吞吐超过1000万立方米,这个数字相当于3个美国胡佛水坝的混凝土用量。
当时越南从2010年开始搞填海,十年时间才弄出2平方公里,而中国短短几个月就在南海造出了13平方公里的人工岛屿。
2017年,更强悍的"天鲲"号横空出世,绞刀功率6600千瓦,每小时挖泥6000立方米。
但这还不是终点,如今下水的"通浚"轮和"浚广"轮,虽然是耙吸式而非绞吸式,但35000立方米的泥舱容量却是前所未有的巨大,一船的吹填量就能把标准足球场抬高5米。
这种跨越式发展背后,是中国疏浚装备从"全进口"到"全自主"的蜕变。1937年中国从德国引进第一艘万吨级挖泥船"建设号",到现在自主建造3.5万立方米级的超级挖泥船,将近90年的技术积累终于开花结果。更关键的是,这两艘新船的核心装备国产化率超过95%,彻底摆脱了对外国技术的依赖。
从技术路线来看,中国挖泥船的发展经历了几个关键节点。早期主要依赖进口和技术引进,后来逐步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创新突破。特别是在关键技术方面,比如耙头设计、泥泵系统、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都实现了完全自主研发。
这次"通浚"轮和"浚广"轮的成功下水,更是标志着中国在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
这次下水的两艘挖泥船最让人瞩目的就是120米的最大挖深能力。此前中国国内还没有挖深能力超过100米的耙吸挖泥船,而全球3万立方米舱容以上的耙吸船更是被欧洲公司牢牢把控。120米意味着什么?相当于把一个40层楼高的建筑完全埋在海底,然后在楼顶进行精密作业。
这个突破不仅仅是数字上的胜利,更是打破了欧洲企业在高端大挖深工程上的技术垄断。以前中国疏浚企业在国际高端项目投标时,常常因为装备门槛被动出局,现在有了这两艘"深海巨胃",终于可以在全球最苛刻的工程项目中与欧洲同行正面较量。
120米的挖深能力背后,是一系列技术难题的攻克。深海高压环境下的设备稳定性、耙头的破土能力、长距离输送系统的可靠性,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密计算和反复验证。特别是在12公里超长吹距的工况下,耙头高压冲水压力相当于一头5吨重的大象施加在手掌上的力,这对整个系统的强度和稳定性提出了极高要求。
而且这两艘船还特别智能。搭载的智能疏浚系统实现了"挖-运-吹"全链条的"一键控制",1名船员就能完成所有航行与施工任务。
系统还具备自主学习进化能力,能自动适配不同土质与海底环境,就像给挖泥船装上了"会思考的大脑"。在8级风浪中也能稳定作业,这种全天候作业能力让它们能够胜任港航疏浚、深远海取砂、吹填造陆甚至深海采矿等各种复杂场景。
从实际应用来看,120米的挖深能力可以满足绝大部分深海管沟开挖工程标准,同时也能获取更多优质砂源,更加适配深远海取砂的需求。这对于中国未来的海洋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海底隧道、海上风电还是深海港口建设,都将受益于这种超强的深海作业能力。
南海岛礁建设从来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战略问题。2014年开始的南海填海造岛工程,中国总共使用了60艘各类船只,吹填沙石总量超过2000万立方米,重新编辑了南沙的地图。美济岛、渚碧岛、永暑岛这些大型人工岛不仅有机场、码头,更有完善的防御工事和基础设施。
有了这两艘新的超级挖泥船,中国在南海的工程能力将再次跃升。35000立方米的超大舱容,配合120米的深海作业能力,意味着可以在更远的海域、更深的水下进行高效作业。而且12公里的超长吹距能力,让一艘船就能覆盖更大的作业范围,大大提高了单船的工程效率。
从数据对比可以看出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绝对优势。当年"天鲸"号每小时吹填4500立方米,已经让世界震惊。现在"通浚"轮和"浚广"轮虽然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但35000立方米的超大舱容让单次作业效率大幅提升。
从战略层面看,这些先进装备的服役不仅提升了中国维护海洋权益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南海的力量对比。美济岛吹填后的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成为中国在南海的第一大岛,岛上的机场可供各类飞机起降,这种快速造岛能力让其他国家刮目相看。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对大型挖泥船实施出口管制,这项决定完全出于维护国家安全的考虑。
毕竟这种装备的军民两用性质非常明显,一旦被别国用于不当目的,后果不堪设想。
而且光有挖泥船还不够,还需要配套的固沙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等,这些都是中国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独有经验。
这两艘"深海巨胃"的下水,从技术突破到制造效率,从战略布局到产业升级,承载的不仅仅是挖泥填海的功能,更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转型的生动写照。
未来它们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中国装备"支撑,同时也为中国在全球海洋工程领域的话语权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更新时间:2025-08-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