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外卖大战打得火热,咖啡厅和茶饮店靠补贴赚得盆满钵满,可很少有人注意到,伊利、蒙牛这两家乳企反倒成了意外的“间接赢家”。
2025年8月,两家企业陆续发布半年报,里面都提到B端业务在快速攀升,而背后的推手,正是火得发烫的茶饮和咖啡市场。
可能有人不清楚B端业务到底是啥?其实就是乳企给茶饮、咖啡连锁品牌供原料,大到牛奶、酸奶,小到奶油、奶酪这些。
比如伊利现在是奈雪的茶、沪上阿姨这些品牌的供应商,蒙牛则在给蜜雪冰城、星巴克供货,放在两年前,谁也想不到乳企会靠这个业务翻身。
之前两年,中国乳制品行业一直面临供过于求的问题,传统液态奶卖得越来越差,有行业里的人说,光是茶饮和咖啡每年就替代了100万吨的牛奶消费。
就拿伊利来说,2024年营收跌了8个多点,净利润降了近两成,其中液态奶板块少赚了超百亿,本来想靠传统市场撑着,但后来发现根本行不通,无奈之下,开拓B端市场就成了必然选择。
但要说乳企能在B端站稳脚,还得靠“奶”本身的价值变了,上海有位做咖啡投资的王振东总说,牛奶在奶茶和咖啡里的分量,可能比咖啡豆、茶叶还关键。
就拿销量来说,全球喝奶咖的人都超过喝清咖的,中国更明显,差不多六成消费者去咖啡店都会选卡布奇诺或者拿铁。
有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现制奶咖市场规模就有626亿元,到2025年预计能涨到1120亿元。
茶饮这边也一样,这两年轻乳茶成了风口,2024年上新的奶茶里,三成多都是轻乳茶,九成品牌都在做。
更有意思的是奶的用量,一杯拿铁里咖啡只占两成,剩下八成全是奶,茶饮也差不多是这个比例。
本来想觉得奶就是个添加剂,可后来发现它能彻底改变饮品的口感,咖啡的苦味、茶叶的涩味,碰到牛奶里的乳糖和蛋白质就被中和了,喝起来更顺。
而且现在饮品品牌都在“卷”牛奶品质,就说喜茶,2012年就不用植脂末改用真奶,后来又换成冰博克、水牛奶,2023年用的奶蛋白质含量到了3.8g/100mL,2025年干脆用上了牦牛乳,一步步把牛奶的品质提了上去。
在我看来,这种“卷”其实是好事,既让消费者喝到更好的饮品,也倒逼乳企提升自己的产品力,算是一种双向促进。
如此看来,乳企进B端不仅救了自己,还改变了之前的市场格局,有测算显示,2024年我国B端乳制品行业规模已经超400亿元,到2028年可能会涨到703亿元。
可在这之前,这个市场基本被恒天然、安佳这些国际品牌占着,国产化率还不到三成。
为啥?一方面是早期茶饮品牌图便宜用植脂末,不用鲜奶;另一方面,咱们本土乳企之前一直盯着C端市场,忙着解决“从无到有、从有到安全”的问题,在奶油、奶酪这些深加工产品上技术不如人家。
人家国际品牌从牧场到加工全链条都管得好,比如恒天然,牧场里的奶牛、饲料、挤奶流程都有标准,品质特别稳定,咱们本土乳企之前在这方面确实差了点。
但从2023年开始不一样了,国内原奶供过于求,价格跌到了历史低位,甚至比新西兰的奶价还低,这就让本土乳企有了成本优势。
可说实话,这优势怕是不长久。
2025年7月,奶业协会开会时,有专家说原奶产业已经触底,再过一年可能就会涨价;9月银河证券也发了报告,说8月的奶价差不多是底部了,后面要回升。
很显然,只靠低成本肯定不行,乳企得有真本事,而且B端客户的要求也不低。
比如茶饮品牌要定制化的牛奶,有的要适合冷萃,有的要高蛋白;供应链也麻烦,鲜奶要冷链运输,门店又多,物流得跟得上;还得跟品牌一起开发独家配方,保护知识产权。
更何况,咱们本土乳企在奶源上还有差距。
国际品牌的牧场用的是荷斯坦、娟姗这些优质奶牛,饲料是标准化的,挤完奶两小时内就冷藏,体细胞数低。
可国内有些中小牧场还是人工挤奶,饲料里粗料多,奶的品质不稳定,这直接影响奶酪、奶油的质量。
在我看来,乳企要想长期在B端立足,得从牧场开始改,把奶源的稳定性提上去,不然就算短期拿到了订单,后面也可能因为品质问题丢了客户。
今夏的外卖大战就像个转折点,不仅让茶饮咖啡火了,还帮乳企找到了新出路,但B端市场不是避风港,短期靠成本优势能活下来,长期还得靠奶源升级、技术研发。
未来乳企能不能在这个赛道站稳,就看能不能把短期机遇变成长久的竞争力了。
而这种转变,不仅关系到乳企自己的发展,也会影响整个饮品行业的品质走向,对消费者来说,或许也是件值得期待的事。
更新时间:2025-10-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