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石和陈诚的交集从保定军校开始,那时候国民党军队的骨干力量多出自这个地方。吴石1895年出生在福建闽侯一个普通家庭,早年家境一般,但对军事感兴趣,1913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炮兵科。那年他十八岁,学校里他成绩拔尖,军事理论课上总能把复杂战术讲得条理清楚,后来他编的参谋作业手册成了军校的标准教材。
陈诚小吴石两岁,1897年出生在浙江青田一个农民家庭,1919年才进保定第八期炮兵科。陈诚入学时吴石已经毕业,但学长吴石的名声在学校传开,陈诚从前辈那里听说过吴石的战术图画得精准,实战演练时总能一针见血指出问题。作为后辈,陈诚对这种既有文采又有实战经验的军人印象深刻,那时候国民党军队正缺这样的人才。
保定军校是国民党军官的摇篮,毕业后两人很快卷入北洋军阀混战和国民党北伐的浪潮。吴石1920年回国后,先在福建陆军讲武堂教书,讲课时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不光教书本知识,还带学生去野外模拟阵地布防。陈诚毕业后1924年进入黄埔军校当教官,那时候他已经娶了蒋介石亲信的女儿,家庭背景帮他快速升迁,从连长干到团长。两人虽不是同一期,但国民党军内圈子小,保定系的军官互相照应,吴石在总司令部当参谋时,陈诚在下面带兵打仗,偶尔通过公文往来保持联系。
这种同窗关系在军中很常见,大家都明白,战场上多一个熟人就多一分保障。吴石的军事天赋让陈诚佩服,他后来在日记里提过,保定三期的吴学长是那种能把书本知识变成战场利器的少见人才。这段基础情谊,本来只是军中常态,却在后来成了陈诚出手相助的隐秘支点。
国民党军队内部派系林立,保定系和黄埔系各有地盘,吴石靠专业能力在参谋岗位上稳步上升,1930年代留学日本陆军大学,成绩名列前茅,回国后编写的战术纲要成了军校教材。陈诚则更侧重带兵,1932年淞沪抗战时他指挥第十八军,表现突出,蒋介石赏识他果敢作风,直接提拔到军长。两人升迁路径不同,但保定军校的烙印让他们在军中互为臂膀。
吴石抗日时期在武汉会战和昆仑关战役中立功,蒋介石每周召见他讨论战局,陈诚则在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中统领集团军。军中流传吴石是“十二能人”,精通多门外语,还会作画写诗,但陈诚更看重他实战时的冷静判断。这种同窗情谊在国民党败退前夕显得格外珍贵,1948年东北失守时,两人都在南京处理撤退事宜,吴石建议陈诚转移档案时,陈诚二话不说就签了批文。那时候谁也没想到,这份信任后来会反过来帮到吴石的家人。

1926年北伐南昌战役是吴石和陈诚关系转折的关键,那年国民党军队推进到江西,孙传芳部顽强阻击,陈诚时任第十一师第三十四团团长,率部强攻牛行车站阵地。战斗打到白热化,陈诚部队被围,弹药短缺,他本人突染疟疾,高烧不退,昏迷在战壕里。吴石那时在北伐军总司令部当参谋,得到消息后带人冒险突围,把陈诚从死人堆里背出来,一路扛到后方医院。
军医检查后说,再晚两小时就没救了,那一夜吴石守在床边,帮陈诚降温,直到烧退。陈诚醒来后,对身边人说,这条命是吴学长给的,从此把这份恩情记在心上。北伐时期国民党军队内部竞争激烈,但这种战场救命之恩远超派系界限,陈诚后来升迁时,总在机会合适的地方帮吴石一把,比如推荐他去日本留学。
这份恩情不是空谈,国民党军中讲究袍泽义气,吴石救陈诚时冒着枪林弹雨,等于把自己的命押上。陈诚的部队是蒋介石嫡系,他本人又娶了宋美龄的干女儿,背景深厚,但战场上生死一线,谁也靠不住关系。吴石的举动让陈诚欠下人情债,后来在军中聚会,陈诚总提起这段往事,说吴石是真正能文能武的军人。
这份交情在抗日战争中延续,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两人分头作战,吴石在作战处分析日军布防,陈诚在前线指挥反击。1945年抗战胜利,吴石升中将,任国防部参谋次长助理,陈诚当上陆军总司令,两人都在重庆开会时还能聊聊旧事。国民党败局已定时,1948年秋陈诚负责撤运军事情报档案,吴石建议先存福州,陈诚信任他专业判断,直接批准。结果吴石暗中调整顺序,把绝密文件留给了解放军,这事陈诚后来才知道,但没追究,算是还了当年那份恩。
北伐救命之恩在国民党军史上不是孤例,但吴石和陈诚的这份特别,因为它跨越了后来阵营对立。陈诚一生效忠蒋介石,带兵打仗从不手软,1946年内战淮海战役他指挥徐州部队,损失惨重。吴石则在1947年通过何遂接触中共,逐步传递情报,但表面上还是蒋介石信任的参谋。1949年国民党退台,吴石携妻儿跟去,表面上继续任职,实际潜伏传递情报。
陈诚任台湾省主席,两人办公室相隔不远,但谁也没想到,旧恩会在吴石暴露后派上用场。陈诚日记里后来写下“念及旧谊,不禁欷歔”八个字,点明他出手的根源就是北伐那场生死关头。这份恩情接地气,就跟老战友间欠的账,早晚得还,管他后来立场怎么变。

1950年台湾白色恐怖高峰,吴石案震动军中,3月1日蔡孝乾叛变暴露地下网,保密局突袭吴石寓所,他被捕后严刑拷打一口咬定,6月10日在马场町刑场枪决。那时候蒋介石下令“凡为吴石说情者同罪论处”,三位法官蒋鼎文、韩德勤、刘咏尧在庭审中提证据不足,当晚就被革职流放。吴石作为国防部参谋次长,传递的情报包括部队编制和要塞布防,直接影响了解放军进军,蒋介石震怒,要株连家属。
王碧奎被捕判九年徒刑,十六岁女儿吴学成和七岁儿子吴健成被房东赶出家门,流落街头靠捡食残羹度日。国民党政策严苛,匪谍家属常遭灭门,陈诚作为行政院长,本该执行命令,但他看到卷宗上王碧奎“拟死刑”四字,提起笔批“无直接证据,子女年幼,建议改判徒刑”。
陈诚的干预低调,他让副官以“体恤军属”名义递交诉状,避免自己直接出面。那时候台湾经济凋敝,通胀严重,吴家无依无靠,王碧奎关节炎加重,出狱后拄杖行走。陈诚三次批示,把刑期从九年减到七个月,王碧奎1950年秋出狱,接回子女,三人挤在小屋艰难度日。
吴学成中断学业去工厂缝纫补贴家用,手上磨出老茧,吴健成年纪小只能捡瓶子卖钱。陈诚用化名“陈明德”每月送米粮和学费,这名字是他年轻时用的笔名,在军中还有点分量,帮吴健成入学时当“特批”。白色恐怖下,吴家不敢提父亲名字,上学时总低头走路,邻居避之不及。陈诚知道公开帮忙等于自找麻烦,蒋介石眼线遍布,但他还是坚持,副官回忆他批文件时手顿了顿,就为这份旧谊。

这份援手不是英雄主义,陈诚一生带兵铁血,镇压地下党从不手软,1950年他刚升行政院长,正忙着稳固蒋介石统治。但吴石案特殊,杀将领家属会寒了军心,保定系军官议论纷纷,陈诚抓住这点,既保了吴家,也帮蒋介石避开更大麻烦。吴石预判过这点,他被捕前让王碧奎多参加官太太社交,营造无政治涉入形象,审讯时她一口“我不知道”,加上陈诚批示,才逃过一劫。
国民党档案2000年解密后,才曝光这些细节,吴家子女看到陈诚亲笔批文,才明白当年街头援助的源头。陈诚没求回报,1965年他病逝前,还在整理旧物时拿出北伐罗盘发呆。
1977年吴健成二十四岁,陈诚已故八年,但他早年凑钱送吴健成赴美留学,洛杉矶落地后吴健成定居美国,从事工程工作。吴学成留在台湾,八十年代探亲大陆,才知道姐姐吴兰成在福州教书,长兄吴韶成在南京当工人。两岸隔绝,王碧奎1993年在美国离世,子女捧骨灰回台暂存。

陈诚的帮助持续到五十年代末,他提供庇护让吴家避开进一步迫害,但无法帮他们回大陆,那会直接触红线。吴健成在美国成家,偶尔寄钱回台,王碧奎晚年关节病重,靠子女照顾。1991年吴学成先携吴石骨灰运陆,海关检查时她签字手稳,骨灰盒紧抱。1994年春,北京香山福田公墓,吴石夫妇合葬,子女跪地焚香,吴健成在白菊束中夹纸条,写“陈叔高义,吴家永念”。
这事两岸默契配合,国民党档案解密后,吴家才公开感谢陈诚,那时候陈诚旧部也证实,他一生没提过这段。吴韶成晚年在南京公园散步,忆父亲时总说,旧恩总有回报。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