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资治通鉴》内容是:周文行收兵至关,车千乘,卒数十万至戏,军焉。二世乃大惊,与群臣谋曰:“奈何?”少府章邯曰:“盗已至,众强,今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免骊山徒、人奴产子,悉发以击楚军,大败之。周文走。
公元前 209 年,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战役在陕西临潼的戏水河畔爆发。《资治通鉴》记载:“周文行收兵至关,车千乘,卒数十万至戏,军焉。” 当陈胜起义军将领周文率领数十万大军抵达戏水时,秦二世才如梦初醒,惊呼 “奈何?”。此时的戏水,这个被现代人称作 “临潼” 的地方,正以其独特的地理格局,见证着一个帝国的生死存亡。
一、戏水:关中平原的最后防线
戏水位于关中平原东部,是渭河的重要支流。这里地势险要,北依骊山,南望秦岭,是函谷关以西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周文选择在此驻军,显然是看中了其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的战略价值。从地图上看,戏水与咸阳直线距离仅 50 公里,一旦失守,秦军将无险可守。
然而,周文的决策却暴露出地理认知的重大缺陷。戏水虽险,但其背后的关中平原才是真正的战略要地。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通过修建郑国渠等水利工程,将关中打造成 “天府之国”。这里不仅有肥沃的土地,更有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周文屯兵戏水却不进攻咸阳,给了秦军宝贵的喘息时间。
二、骊山:帝国最后的人力资源库
面对危局,少府章邯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 这一决策的背后,是对地理资源的精准把握。骊山作为秦始皇陵的所在地,常年关押着数十万刑徒。这些人虽然身份卑微,却具备两大优势:一是就近集结,无需长途调兵;二是熟悉地形,能够快速投入战斗。
章邯的策略堪称地理与军事结合的典范。他利用骊山刑徒的地理优势,在短短数日之内组建起一支生力军。更重要的是,这些刑徒被赦免后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 他们不仅熟悉当地的山路,更渴望通过战功改变命运。这种 “以战养战” 的模式,成为后来历代王朝应对危机的经典案例。
三、地理决定论的局限与超越
戏水之战常被视为地理决定论的典型案例。关中平原的四塞之地、骊山刑徒的就近集结,这些地理因素确实左右了战役的走向。但历史的迷人之处在于,人类总能在绝境中创造奇迹。章邯的成功,不仅在于利用地理,更在于突破地理的限制。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并非绝对。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天下,不仅因其占据关中地利,更因其通过变法打破了地理的桎梏。同样,周文的失败也不全是地理因素所致 —— 他的战略失误、内部矛盾,才是真正的致命伤。正如《荀子・强国》所言:“形胜不如人和,地利不如天时。”
四、地理视角下的现代启示
戏水之战的地理密码,在今天依然具有启示意义。现代战争中,地理因素虽不再是决定性力量,但其影响从未消失。例如,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中对克里米亚的争夺,本质上是对黑海出海口的地理博弈;中国 “一带一路” 倡议的推进,同样需要考虑沿线国家的地形、气候和资源分布。
对于普通人而言,地理视角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当我们在地图上标注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就能发现: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诞生了古巴比伦,黄土高原滋养了中华文明。地理不是宿命,而是历史的舞台。
站在 21 世纪的今天回望戏水之战,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战役的胜负,更是地理与人类智慧的永恒对话。章邯利用骊山刑徒扭转战局,周文因地理误判功亏一篑,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地理提供舞台,人类书写剧本。只有深刻理解地理的力量,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把握先机。
更新时间:2025-04-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