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黄巢出山:盐商的怒火,点燃了天下

——从一介商人到反唐旗手,他靠的不是命运,而是绝望


公元874年,乾符元年。


一个沉闷、饥饿、破烂、充满死亡气息的年份。


黄河泛滥,河南、山东、淮南大批百姓无粮可吃。


灾民沿路讨饭,或饿死,或被兵掳,或干脆走上了最后的那条路:造反。


黄巢出身在山东曹州,家里做私盐贩卖,走私手段熟门熟路。这时的他见惯了权贵打压、百姓哭穷,也早就明白了:

“这世道,不翻,就得埋。”


而点燃他命运的那一把火,其实来自另一个人——王仙芝。





王仙芝,是黄巢的前辈。


他出身贫苦,从一个草莽贩夫做到地方悍匪,号称“斧头将军”。


他在淮南起兵,一开始只是“打家劫舍、劫富济贫”,但随着饥荒和官兵的腐败,加入他的人越来越多。


到了875年,王仙芝已聚集数万人马,横扫南阳、汝州、陈州一带。


官军屡战屡败,根本挡不住。


黄巢看到这个机会,决定——出山。





黄巢最初起兵地是现在的山东定陶。


他和王仙芝合兵,组成“农民起义双雄”,一个精于打仗,一个能文能武。


他们约定:


这时的唐朝,看似还是个庞然大物,实则已经是纸糊的老虎。


朝廷派出的“讨贼使”频频换人,根本奈何不了黄巢的军队。


你可以想象:


一帮饥饿的人,扛着自制武器,居然能连破州府、攻陷城池、杀得官兵望风而逃。


靠的不是战术,而是“人心已死”。




黄巢这时候,有三张王牌:




  1. 身份特殊:他是读书人、商人出身,不是单纯的土匪。他写诗、懂战略、有格局。

  2. 后勤能力强:出身盐商,他比王仙芝更懂“供给线”和分配逻辑。

  3. 政治姿态明确:他不是为了抢,而是要“替天行道”。


于是,短短两年内,他就从王仙芝的副手,逐渐变成起义军里的“实际主导”。



王仙芝是武力派,黄巢是组织派。一个是猛虎,一个是狐狸。





唐朝高层开始焦虑。


他们意识到这场起义不是一股“土匪”,而是要命的癌细胞。


于是,派出老将宋威、张璘、高骈等人围剿。


但效果极差,尤其是对黄巢军——


他们会流动作战、善用民情、攻打目标精确。


而唐军兵疲将怠、互相推诿,甚至还有将领私下跟黄巢“通个气”。


到了878年,黄巢已经占据豫南、襄阳一带,而王仙芝则正面遭遇大败。


这一年,王仙芝战死,黄巢正式成为起义军的唯一核心人物。






黄巢,没有退路了。



当他站在襄阳的山头,看着王仙芝的尸体,他大概明白:

接下来这条路,是生,是死,只有自己说了算。



而他没有选择退兵回家,也没有像很多草寇那样投降。他选择了——


继续北上,杀入中原。


因为他知道:


只要长安没倒,天下的苦难就不会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4

标签:历史   盐商   怒火   黄巢   天下   襄阳   出身   山东   淮南   起义军   作战   定陶   河南   土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