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熊猫贝贝的第3408篇原创文章
(本文不含任何AI创作和自动生成内容)
#上头条 聊热点#
国庆假期期间,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新动向,可能被绝大多数给忽略了。
根据财新旗下金融我闻【WeNews】9月28日报道,财政部即将组建专司政府债务管理的新部门——债务司,目前新部门的人员配备、职能划分和运行机制都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中。
债务司筹建是落实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的重要一环。
图片来源:见图
当下中国这个国家的财政问题,不仅仅是国家与地方财政改制转型,其对抗的,更是债务周期、甚至是历史周期。
而这个最新的国家高级别职能部门的规划和成立,对应的信号,显然,不简单。
当下的现实情况要说清楚,尽管“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已经成为了国内财政领域的三大主题之一,可是在财政部现有的24个司局级内设机构中,却没有一个是专职负责政府债务管理的。
这个新成立的债务司或将整合原先分散于财政部下属的多个内设机构、事业单位、地方监管局中有关政府债务管理的职责,而整合的重点应是其中有关内债部分、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职责。
是不是很有门道,信号意义不凡了?
这篇文章,就和大家聊一聊这个被很多人所忽视的重要风向信息。
阅读提示:
(本号已在全网平台进行了关联认证和内容实时查重检测。如有未经明确允许的抄袭搬运情况,必将追究。)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消息的来源,如下:
图片来源:见图
图片来源:见图
财政部若能设立一个新的债务司至少有这么几重意义:
其一,是终结了过去对地方政府债务“九龙治水”、碎片化监管的局面。
在整合归口之后,财政部对地方政府债务的一张表、全过程、透明化管理将变得更加可期,各级地方政府指望通过在不同司局单位之间寻找“监管真空地带”、打信息差钻空子的想法将变得更加困难。
同时,政令统出于新成立的债务司,也有利于各地监管局统一对地方债的评价标准和监管尺度。
其二,是提高了监管地方政府债务工作的层级规格。
在先前政府债务监管职责分散于各个司局单位中时,实际掌握监管权限、具体承担监管事务的通常就只是个处级机构;
这些处室对下则权威性不够,对上则距离决策层太远,对内则无法获取和调动必要的行政资源,对外则缺乏发声沟通和立规定章的渠道,而这些问题接下来都将随着债务司的设立迎刃而解。
其三,是给地方政府债务的科学化、系统化管理带来了可能。
在2024年的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部长蓝佛安曾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提出过“加减乘除”四招并举的思路,其中的“加减”重在规模防控和风险化解,“乘除”重在机制建设和效益经营。
如果债务管理职责是分散在各个司局单位中的,那么这些司局单位的精力只会放在短期的、表面的“加减”上,而不会有心思去考虑长期的、深层的“乘除”问题;相反,只有让一个单独的机构专司政府债务管理职责,然后它出于机构本位的考虑、迫于政绩考核的压力,才会有动力去琢磨“乘除”的问题。
其四,是让各地认识到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将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
政府机构的设置要讲究稳定性,朝令夕改、政出多门会带给人们无所适从之感,更会伤害政令的权威和收效。假如对地方政府债务只是一场临时性的“运动式监管”的话,那么财政部也就没有必要专设一个司局,而是搞一个跨部门的联合工作组或者联合办公室就够了。
财政部专设债务司,其实也是向各级地方传递一个鲜明信号:对地方政府债务的严控和监管不会是一阵风,而是会成为一项长期的、常态化的工作,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必须彻底清退剥离,此前大肆扩张的地方隐性债即便清零后也不得死灰复燃。
因此,如果能够设置一个新的债务司,看似只是财政部内部的一次机构职能重组,但事实上却蕴含了丰富的机构设计讲究和组织管理门道。
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有依有据,来源可溯,一目了然。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过去,财政部对政府债务的管理职责是分散于好多个司局单位中的——
一是财政部预算司:
预算司的本职工作是编制和审核财政预算,相当于财政系统的“管理会计”。
除此之外,预算司还有一项职责就是“承担政府债务管理有关工作”。预算司下面设有一个政府债务管理处,就是专门负责这件事情的。
二是财政部国库司:
国库司加挂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的牌子,它的本职工作是管理国库收付和账户核算、监督管理政府采购,相当于财政系统的“总账会计”。
除此之外,国库司还有一项职责就是“承担政府内债发行、兑付等有关管理工作”。国库司下面设有国债管理处、国债发行兑付管理处,就是专门负责这些事情的。
一般来说,预算司侧重预算、国库司侧重决算,预算司掌资金分配、国库司掌出纳执行,预算司和国库司也是财政部里职权最为紧要的两大司局。
三是财政部金融司:
金融司的本职工作是协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管理中央国有金融资本。
除此之外,金融司还有一项职责就是“承担政府外债有关管理工作”。金融司下设的金融市场处,就是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
四是财政部国际财金合作司:
国际财金合作司的本职工作就是与国际金融组织开展投融资、政府援助方面的对接。
金融司管理外债,国际财金合作司承办外债。国际财金合作司下面设有多边开发融资合作处、国际金融组织一处、国际金融组织二处、国际金融组织三处、国际金融组织四处、资金与项目管理处、世行评估中心项目一处、世行评估中心项目二处等多个处室,它们都会具体分工承担这些工作。
五是财政部监督评价局:
监督评价局的本职工作是对财税、预算、会计行业、资产评估行业、财政绩效进行监督和评价。那么自然而然,对政府债务的监督评价也就属于监督评价局的分内之责。
六是财政部下属的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评估中心、预算评审中心、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
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评估中心、预算评审中心、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这3家单位并不属于财政部的内设机构,而是属于财政部辖属的厅局级事业单位。
其中,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评估中心的职能侧重于“外债”,预算评审中心的职能侧重于对“地方债”的评审评价;相比这两个单位,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则是专职负责政府债务的,它的职能便是承担“政府债务统计分析、风险评估,政府债券发行使用合规性监控”等工作。
七是财政部派驻全国各地的监管局:
目前,除了西藏之外,财政部在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和计划单列市都设有地方监管局,这35个财政部地方监管局全部是正厅局级机构。
与各省级行政区和计划单列市的财政厅(财政局)隶属于当地政府不同,这35个地方监管局都是直接隶属于财政部,它们的职责定位是代表财政部对派驻地方进行财政监督。而财政监督的重要一环,便是监督地方政府的债务。
值得一提的是,财政部派驻全国各地的监管局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由于财政系统主要采取平行管理方式(即各级财政部门首先是接受本级政府的领导,其次才是接受上级财政部门的指导),但平行管理方式又不足以确保财政政策和财经纪律自上而下一以贯之,所以财政部才需要向各地派出自己的监管代表。
在1994年之前,财政部派往地方的监管代表是“财政部驻××省财政厅(局)中央企业财政驻厂员处”,简称“中企处”。
在那会儿,财政部不仅会向省一级下派中企处,有时还会根据需要向地市一级下派中企科、中企组,当时全国范围内共有中企处、中企科、中企组超过200个。但由于中企处、中企科、中企组一般设立在派驻地财政厅(局)机关内,所以其行政级别往往只是处级或科级。
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企处的职能得到扩充,并升格为了“财政部驻××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简称“专员办”。
自此,专员办便与所在地方的财政厅(局)实现了隔离,其行政级别也顺势提高为了正厅局级,与省财政厅平起平坐。一开始,专员办还会往地市一级下派办事组,但在1998年之后这些办事组都被撤销了,此后除了计划单列市之外,财政部不再向地市一级直接派出监管代表机构。
从2019年起,财政部派往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和5个计划单列市的一共35个专员办,统一改称为“财政部××(省区市名)监管局”。
目前,在除港澳台之外的31个省级行政区中,唯一未设财政部监管局的就是西藏自治区。财政部对西藏的财政监督工作是由财政部四川监管局承担,为此,财政部四川监管局下面专门设有一个西藏监管处。
如果能够设立一个新的债务司整合原先分散于财政部下属的多个内设机构、事业单位、地方监管局中有关政府债务管理的职责,而整合的重点应是其中有关内债部分、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职责。
从职能梳理和矛盾现实的情况来看,国家这次成立债务司的消息,其实已经是在进行预期管理了,更多的实质性动作,可能不远了。
有身处体制,或者对国内行政运行了解的朋友,可能体会会更深。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当然,目前这个机构组建的事情,还停留在消息层面,没有得到国家头部官媒的宣布,也没有国家机构的公开消息,但是对于这个机构成立以后,能够给国内经济环境带来的一些影响和变化,是值得重视和提前研究的。
一个很重要的底层逻辑需要看清:化债这件事,其实是一个技术活。
化债,并不是债务的消失。
而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再融资、重组和管理。
直白一点说,就是用行政的力量和引导,对已经形成的债务,进行“时间换空间”的腾挪操作。
基本手段,大概是:债务的显性化、低成本长期债务替代短期高成本债务、资产负债表的重构、债务结构的优化与多元化、市场化和金融工具的应用、中央财政的支持、债务风险的转移等。
总体来说,债务偿还的分摊与长期化:
化债并不意味着债务完全消失,而是通过债务的延续和分摊,使得偿债责任更加平衡。
更重要的是,化债是手段,但是真正的目标,其实是要把信用社会体系中,因为债务的产生和堆积,造成的一些矛盾,冲突,还有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马上解决债务问题是肯定不行了,明面上的债务已经够喝一壶的了,还不用说很多不能拿到台面上的隐形,潜在,以及因为“历史遗留”而产生的债务。
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各种大会小会,以及国家态度和各项政策的情况来看,当下国家层面对于国内经济管理,已经有了一条重要的主线:
在未来,地方政府需要继续履行债务偿还责任,特别是在经济增长放缓、财政收入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债务偿还将成为地方政府长期财政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
化债主线,对应到经济环境,微观终端来看,其实能够影响到所有人。
对于普通人来说,一个必须要理解的重点是,化债,也同样需要地方政府收入的提升来完成。
债务这个东西,只要主体明确,不管时任领导和负责人是谁,就不可能自然消失,如果债务问题得不到妥善处理,只有两种结果:
要么主体信用破产,也就是债务爆雷,这对于高度重视政府信用形象的中国来说基本不可能发生;
要么,就是进行转移,对应到现实,就是税收上升,以及公共服务涨价。
人类历史上的债务问题,想要得到解决,永远都只有两条路,开源和节流。
国家引导化债,控制风险,不代表债务就能消失,反而从偿债的效率上,可能还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再说一次,化债只是手段,风险管控才是真正目的。
所以,在这样的主线和手段逻辑的背后,是不是能对后续国家从货币维度,以及经济策略上,进行适当的宽松,来保证这个化债的目的实现呢?
毕竟,对于很多已经出现明显人口流失,又缺乏本土核心经济产业支撑的城市和地区,已经没有造血能力,而大量的体制成本又是刚性存在的,如果国家不想办法进行真金白银的货币腾挪,拿什么去化债?拿什么去解决债务带来的矛盾和潜在风险?
而成立专门的债务管理部门,是不是能够看作,国家对于地方债务的化债,要进入实质性推进和操作的阶段了呢?
悲观的人,看什么都是悲观和失望,而乐观的人,应该能嗅到利好的信号了。
国家出手,去解决具体问题,而且有明显的实质性推进信号,总比捂着盖着拖着要好吧?
接下来,可以对国内经济环境的体感改善,有所期待了。
大家细品。
全文完,如果觉得内容不错,有所收获和共鸣,还请大家不吝“点赞,收藏,转发”三连支持一下。感谢。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头条账号@熊猫贝贝小可爱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更新时间:2025-10-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