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岁以后,要想长寿,必须学会做加法

常听得人言,退休之后,便是“做减法”的开始——减去负累,减去社交,减去欲望,仿佛人生的后半程,唯一的方向便是不断地删繁就简,退守到一个寂静的方寸之地。这话固然有它的道理,然而,若论及长寿,单是减法,却未免失之于消极与枯索。在我看来,六十岁这道人生的分水岭之后,真正的智慧,不在于一味地减,而在于懂得如何“做加法”。这加法,并非增添物质的冗余,而是为渐趋沉寂的生命,重新注入丰盈的活力、崭新的意趣与深沉的情感厚度。

首要的,是为生活“加”入一点学习的兴致与好奇的探索。许多人一离了工作岗位,便觉与这飞速运转的世界断了联结,于是精神日渐萎顿,目光也渐渐只局限于家室之内。这实在是长寿的大忌。孔子有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正是源于内心有源源不绝的追求。何不学一门新知,哪怕是摆弄智能手机,与远方的儿孙视频;或是拾起一本久已想读的大部头,在历史的烟云中神游;甚或,只是认真地研究一种花草的习性,学着将一道菜肴做得更合口味。这点滴的求知,仿佛在心灵的园圃里栽种新的花木,它让我们的头脑保持运转,让眼神保持清亮,让我们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始终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活着”的、有用的人。精神的疆域拓展了,生命的韧性自然便增强了。

其次,是为情感世界“加”入几分宽厚的滋养与真诚的联结。人到晚年,容易陷入两种情感的困境:一是固守于惯常的圈子,懒于结交新友;二是将所有的情感需求,都寄托于子女一身,一旦子女忙碌,便倍感失落。此时,我们需主动为情感做加法。这“加”,是放下几十年人生历练中养成的固执与成见,以更柔和、更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周遭的人与事。对老伴,多一分体贴与耐心的聆听,将几十年的亲情,再酿出几分新鲜的滋味;对老友,多几次不为什么的相聚,一杯清茶,半晌闲谈,让情谊在松弛的氛围中缓缓流淌;甚或,对于社区里新搬来的邻居,公园里一同锻炼的陌生人,也不妨报以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声温暖的问候。这些看似微小的情感联结,如同在我们生命之网上织就新的经纬,让我们在茫茫人海中,始终被一张温暖的关系网络所承托,免于那最伤人的孤独与寂寥。

再次,是为日常节奏“加”入些许怡情的雅趣与身体的律动。长寿的生命,需要一张一弛的韵律。若终日只是静坐、卧躺,身体机能便如久不磨砺的刀剑,会迅速地锈蚀。这“加”,是寻一两件能愉悦身心且活动筋骨的雅事。譬如,于晨光熹微中,至公园慢跑、打太极,让身体的每一个关节都在和缓的运动中舒展开来;或是在家中置一方墨案,临帖习字,在笔走龙蛇间沉淀心绪;又或是培养起莳花弄草的爱好,看那生命的萌发、成长,感受与自然节律的同频共振。这些活动,既活动了我们的四肢,也安顿了我们的心神。它们让日子不再是日复一日的单调重复,而有了起伏的节奏与值得期待的亮点。身体的活力与心灵的宁静,恰是长寿不可或缺的两翼。

六十岁以后的人生,仿佛秋日之景,其色虽不若春夏之绚烂,却别有一种疏朗、高远的意味。一味地做减法,或恐将这疏朗变成了萧瑟,将高远化作了虚无。唯有懂得适时地、智慧地做加法——加一点学习的好奇,加几分情感的联结,加些许身心的雅趣——方能为这生命的秋季,点染上温暖的色泽,积蓄起过冬的养分。

如此,我们迎来的,将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意义上的“长寿”,更是一段内心丰盈、精神矍铄、情感温润的,高质量的生命历程。这,或许是岁月赋予我们最厚重的礼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4

标签:美文   长寿   加法   生命   情感   减法   不知老之将至   疏朗   身体   人生   雅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