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还记得这个野果吗?秋天一到,一串串红红的小果子挂满枝头,晶亮亮的像红宝石。
这果子名字有点生僻,叫“荚蒾果”(jiá mí guǒ),小时候我们也叫它“野樱桃”或“红灯笼果”。
有人说它“微毒”,碾碎了能闻到臭袜子的味道。
但你别搞错啦,这不是欧洲的荚蒾而是中国的荚蒾。
十月是它成熟的季节。那会儿上山秋游,大家一边抓蝴蝶,一边顺手塞几颗果子到嘴里,微酸微甜的味道,清爽又爽口,有时还当“补水神器”,口渴时来几颗酸酸甜甜的无比解渴!
别看这果子不大,个个都晶莹剔透、红亮发光,一颗颗紧挨着挂在灌木枝条上,远远一看就像红色的小灯笼,看着就馋人。
它的“家族”属于五福花科荚蒾属,是一种落叶灌木,个子不高,一般一两米,三米算是“大个子”。5月开白花,到了9月—11月果子才成熟。等霜降一过,涩味变淡、汁水饱满,口感也随之变得酸甜适口。
如果你在秋天的山坡、灌木林边、或者山谷林缘走走,特别是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方,像广西、福建、江西、云南、贵州、河南这些地方,都有机会碰到它。
别看它小时候只是我们嘴里的“酸果”,其实在古代医书中,它可是个不折不扣的“药中老将”。
《唐本草》说它能“清热解毒、祛风止痒”;《本草拾遗》里甚至记载它能用于牲畜治疗,“煮茎叶灌食可驱虫”。也就是说,它不仅能吃,还能外敷、还能养牲口。
现代研究也表明:荚蒾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果胶、花青素、胡萝卜素,对清热解毒、抗菌、润肺止咳、增强抵抗力等有一定帮助。它的根、叶也可以入药,用法丰富。
小时候不懂事,把它当“竹筒枪”的子弹,“嘣”的一声打得满山跑。现在长大了才知道,这东西不仅能吃、能治病,还能卖钱,甚至还能“炸油”!
没错,它的果实含油率可以达到10%左右,榨出来的油可以用来做润滑油、肥皂原料,甚至是某些护肤品的配料。在山货市场上,一些农民已经开始把荚蒾果晒干入袋,按斤售卖,价格不低。
而且它还可以用来做果酱,颜色红艳,吃起来酸甜有层次;也可以泡酒,泡出来的酒色泽浓郁、味道微酸,别有一番风味。
有些懂行的人,甚至会把它种在院子里,不是为了吃,是为了看。每到秋天,一树树红果挂满枝头,比很多观赏植物还养眼。
这里要特别提醒一句,荚蒾属的植物有不少“兄弟”,有些果子虽然长得像,但不能吃!
只有那种果实颜色鲜红、果形饱满、成熟期在秋天的,才是可以食用的“真荚蒾果”。而那些绿化带、园林里种来观赏的荚蒾,多半只是“看客”,果子好看不好吃,甚至带毒性,不能随便尝。
直接生吃:等霜打之后果子发黑发红,涩味减弱,直接采摘来吃酸甜解渴,是秋游时的好伙伴。
做成果酱/泡酒:洗净去籽,加点糖熬煮成果酱;也可以用白酒浸泡,一两个月后开盖饮用,有点像果味青梅酒。
晒干煮水/泡茶:将果子晒干储存,泡水喝能润肺止咳,还可以加入其他清热食材搭配饮用。
如今的山,绿树成荫;但我们童年记忆里的那些“野果树”,却越来越少。
荚蒾果曾是我们嘴里的“零食”、手里的“子弹”、妈妈药罐里的“老药头”。
它不是什么稀奇的植物,但它承载了一代人童年的味觉,也是乡村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
你有尝过这种果子吗,你们那边把它叫什么?
注:本文正常科普,不构成任何药用建议,如有医需,请遵医嘱!
如果文章对您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记得给个免费的赞赞和关注哟,感谢大家的支持!
更新时间:2025-04-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