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74岁的梁戈亮罕见现身,带着自己曾经在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等国际赛场上赢来的金银牌在内的26件珍贵物品,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小学。
他把这些物品,全部捐赠给了广西玉林市玉州区的古定中心小学。
全校师生好不热闹见证这一刻。
梁戈亮已经不年轻了,光头,满脸皱纹,穿着和红领巾一样鲜红颜色的短袖,依旧精神抖擞。
这是他难得一会现身,让大家看到了这位曾经在乒乓球赛场上的“英雄”。
据了解,从1997年梁戈亮结束18年的德国生活之后,回到国内,就被聘任为北京大学医学部的体育教授。
至今已经过去28年之久,不知道他如今是否已经退休,或者依旧担任着北大教授的职责,但能确认的是,他一直在关注着体育发展。
梁戈亮出生在1950年的广西玉林,那是个战火刚熄的年代,他一岁时父母离异,哥哥早逝,只剩母亲陈雅琴拉扯他长大。
陈雅琴是个坚韧的女人,12岁时双耳失聪,却靠裁缝手艺养家,每天在纺织厂干十几个小时,省下几个月的口粮,也要给儿子买块像样的球拍。
那是7块钱,在当时能换一担米,够母子俩吃几个月。
可她咬牙买了,因为儿子迷上了乒乓球。
梁戈亮上小学时,偶遇偶像曾传强,那位当地冠军的潇洒身影,让他第一次摸到球拍,就再也放不下来。
球台成了他的避风港,母亲的鼓励成了他的后盾,他发誓长大后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1964年,14岁的梁戈亮在地区运动会上和曾传强配对,竟拿下双打第二。
那一刻,命运的球拍转了个弯。次年,他入选国家青年队,远赴北京训练。
入选那天他哭了,不是喜悦,而是担心:母亲怎么办?一个失聪的寡妇,怎么独自生活?
陈雅琴却拍拍他的肩:“去吧,孩子!”她的话挡住了儿子的犹豫。
从此梁戈亮开始了双重赛场:一个是球台上的拼杀,一个是心里的牵挂。
每月寄回的钱,每封家书,都是他用汗水换来的安慰。
国家队的日子,像一场马拉松。
梁戈亮是右手横拍削球手,正手反胶、反手长胶,双面颗粒打法,让他成了“游击队长”。
球风稳中带凶,长拉短吊,忽近忽远,旋转诡异得让对手摸不着头脑。
1965年进队后,他从削球为主,渐渐融进快攻弧圈,技术日臻纯熟。
1971年,第31届世乒赛在日本名古屋开幕,这是新中国首次出征。
那年他21岁,国乒犹豫再三:中日无外交,日本右翼分子闹得凶,暗杀威胁如影随形。
队友庄则栋向周总理推荐他:“梁戈亮稳得住。”
最终他随队赴日,冒着风险站上赛场。
决赛对日本,梁戈亮爆冷击败上届男单冠军伊藤繁雄,那一胜如惊雷,帮男团夺金。
赛后他还向美国副国务卿赠球拍,教打球技,这成了“乒乓外交”的开端。
斯韦思林杯时隔六年回中国,全国乒乓热潮涌起,周恩来总理称赞:“乒乓球是民间外交的王牌。”
梁戈亮没想那么多,他只觉得,球拍不只打球,还能打通国门。
那届他和庄则栋拿下男双金牌,又与李莉混双夺冠,一战成名。
回国后,媒体蜂拥,球迷视他如姚明般的存在。
可荣耀背后是隐痛:母亲来信,说身体不适。
他咬牙坚持,球越打越稳,心却总飘回玉林。
接下来的八年,是梁戈亮的巅峰,却也布满荆棘。
他连续五届世乒赛参赛,拿下6金:1971年男团、男双、混双;
1973年混双;1975年男团;1977年男团、男双;1979年混双。
亚洲锦标赛上,3金4银5铜,战绩无人能及。
在国乒,他是70年代男队一哥,削球打法成了秘密武器。
队友郭跃华回忆:“戈亮上场,对手就得猜旋转,他那长胶一搓,你以为上旋,其实下旋,防不胜防。”
可两次失误如影随形:1973年男团决赛对瑞典,他独丢三分,输给板凳队员维克斯特伦,那场被称“史上最不该输”。
1979年对匈牙利,又丢三分,男团亚军。
国乒士气低落,他自责到夜不能寐:“责任谁都扛不起。”
但他没垮,用金牌证明:失误是教训,团队是底线。
从此他更注重配合,心理素质如球路般稳健。
赛场外母亲的病成了心头刺,1963年陈雅琴确诊癌症,医生断言五年存活期。
那年梁戈亮才13岁,已是国家队苗子。
他冲回玉林,跪在病床前,有一股不打球的冲动。
陈雅琴摸着他的头鼓励他一定要拿冠军,从那天起,每场比赛,他都把球台当战场,为母亲而战。
训练间隙,他学医知识,寄回中药方子。
1970年代他成名时,母亲病情奇迹般拖延,医生都感到惊,母亲的病也稳住了。
2004年陈雅琴81岁离世,超预言41年。
临终她捐遗体给医学院,那一刻梁戈亮泪如雨下,却也释然:他做到了,让寡母活出奇迹。
1980年,30岁的梁戈亮退役。
巅峰退场,他选择出国开阔眼界。
携妻带女,落地德国汉堡。那是1980年代初,异乡生活如新球赛。
他开体育用品店,教乒乓球维生。妻子是队友介绍的知心人,两人相濡以沫,女儿5岁随行,小小年纪就握拍打球。
德国18年,他拒绝入籍,不当德国队教练,坚持中国心。
教球时,他融中西:中国队的韧劲,加德国的科学。
“欧洲人重技术,中国人重意志,我教他们平衡。”
店里生意红火,女儿在当地学校打球出色,长大后留德工作,偶尔回国探父。
梁戈亮夫妇定居汉堡,日子平静,却总念家乡。
1997年复活节,车祸突袭:回家路上被撞,骨折重伤,媒体传他“再不能打球”。
出院后天天跑步康复,半年重返球场,他说:“乒乓是我脊梁,断了它,我站不直。”
车祸后他更珍惜家庭,妻子守床不离,女儿寄来鼓励卡片。
那18年,磨砺了他的韧性,也让他明白:家是最后的球网。
落叶归根,总有那一天。
2000年梁戈亮回国探亲,北大医学部校长韩启德亲自邀请,他点头应允。
2002年正式聘为教授,出任高级教练,创办梁戈亮乒乓球俱乐部。
北京成了新家,夫妇定居海淀,女儿偶尔飞回团聚。
他每周两次课,教大学生从基础到战术。
俱乐部风雨无阻,成员从学生到老师,上上下下蜂拥而来,他不只教球,还讲人生。
近几年,梁戈亮的生活如一记稳球,节奏舒缓却不失张力。
女儿在德国成家立业,孙辈视频连线,他教他们握拍姿势。
梁戈亮的传奇,不止金牌堆砌的辉煌,而是那份不灭的孝心与韧劲。
母亲的癌症,本是绝境,他用球台筑坝,挡住41年风雨。
德国18年,车祸如雷,他爬起重生。
回国后,从异乡客到校园师,他让乒乓不止是运动,更是桥梁——连家国、连亲情、连两代人。
75岁的他定居北京,北大医学部教授的头衔下,是个爱笑的“游击队长”。
而且还不服老,经常在社交平台分享教孩子们打球的视频,生活过得很是充实。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25-10-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