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化疗床上的小程,手指在手机屏幕上轻点,8万元救命钱悄然流入了游戏主播的账户。他沉默着,家人泪流满面。
河南商丘的23岁小伙小程,大学毕业后在苏州努力工作,攒下了8万元积蓄。然而,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今年4月,他被诊断出额叶恶性肿瘤,并进行了开颅手术。

出院后,他每隔20天就要接受一次化疗,身体越来越虚弱。父母为了给他治病,一个人打几份工,卖光了家里所有能卖的东西,还向亲戚朋友借遍了钱。
当他们想起小程攒下的8万元,准备用来支付接下来的医疗费时,却震惊地发现账户上的钱已经不翼而飞。查询后才知道,这些钱全部被小程打赏给了好几个游戏直播间的主播。
面对打赏行为,小程选择了沉默,没有解释自己当时的想法。而他的家人则坚信,这是因为生病后脑子不清醒,犯迷糊了才会这样做。
这并非孤例。此前就曾有一位六旬肺癌大爷,将13万医药费全部打赏给女主播。
主播们用“身世可怜”的故事和亲热的称呼,让大爷明知道是谎言,却依然心甘情愿地掏钱,只因为对方叫得比家里“凶巴巴”的老伴还要亲切。
打赏,买的从来不是虚拟礼物,而是即时的情感回应。对病人来说,现实生活充满痛苦,而直播间却能提供稀缺的认同感。
说实话,看完小程和大爷的故事,你可能也觉得又憋屈又难以理解。但如果我们把视角拉宽,会发现小程的个案背后,藏着一股席卷年轻人的“情绪消费”浪潮。

小程的故事,折射出当下年轻人对情绪价值的强烈需求。一份《2025 Z世代情绪消费报告》显示,近六成青年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
从“发疯工牌”到“丑萌文创”,从“情感树洞”到“AI陪伴”,年轻人正在通过这些商品与服务,主动寻求心灵治愈与压力释放。
报告还指出,18.1%的青年每月愿意为情绪价值消费2000元以上。青年情绪消费月均支出金额已达949元。
看到这个数字,你不妨想想自己:这个月为“开心”花了多少钱?是不是也买过没什么用但能让你瞬间心情变好的小玩意儿?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生存日趋独立,人际关系渐趋疏离,被陪伴、被关怀、被安慰的感受,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稀缺产品。
在情绪经济的热潮下,不少商家瞄准消费者的情绪痛点,为产品注入新趣味、新属性。然而,这种情绪赋值的商业模式,容易被资本裹挟和捆绑。
一些主播通过制造情绪幻觉——或卖惨、或撒娇、或表演低俗亲密互动——来激发观众的冲动消费。

打赏不再是自愿的赞赏,而成为被操控的心理博弈。
针对直播打赏乱象,中央网信办近日启动了“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
重点整治四大问题:低俗团播引诱打赏、虚假人设诱骗打赏、诱导未成年人打赏和刺激用户非理性打赏。
此次专项行动以“深挖严打一批负面典型,公开向社会曝光,形成震慑”为要求,依法严惩屡教不改的账号、平台,以及教唆、纵容网络主播违规获取打赏的MCN机构。
面对层出不穷的打赏乱象,我们该如何自我保护?
一是要识别虚假人设。许多主播利用“身世可怜”、“求安慰”等故事营造伪亲密关系,目的就是激发观众的同情心与保护欲。
二是要设置消费限额。平台要落实主体责任,用技术手段完善打赏限额、消费提醒等功能,从机制设计上遏制攀比之风。
三是要关注家人心理状态。特别是对重病患者,不仅要照顾身体,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
病痛带来的孤独和绝望,很容易让他们在虚拟世界里寻找寄托,一不小心就掉进别人设好的陷阱。

目前相关平台已经介入处理小程的打赏款项,客服表示返还几率比较大。但在无数个直播间里,还有无数个“小程”正在点击打赏按钮。
中央网信办的清朗行动给直播行业戴上了“紧箍咒”,但如何帮助那些陷入孤独与绝望的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找到情感寄托,是留给我们每个人的思考题。
关于这件事,你怎么看?你觉得平台该全额退款吗?或者你身边有没有类似为“情绪”买单的故事?
本文由【星标轻漫谈】原创,欢迎转发。本文参考来源网易新闻、腾讯新闻、中国新闻网
更新时间:2025-11-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