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很长时间内在中国市场,英伟达是赚得盆满钵满,年营收超过百亿美元。然而,情况可能要产生变化了。
多家中企就收到了"暂停采购英伟达芯片"的内部通知。这家年营收超100亿美元的AI巨头,30年来首次遭遇中国客户集体说"不"。
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业界也不免产生许多担忧,美国AI独角兽公司Anthropic的CEO阿莫迪公开发出警告:美国如果继续把科技当成政治工具,将彻底丧失在AI领域的唯一优势。
9月17日这天,对黄仁勋来说简直是冰火两重天。上午还在为重新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而暗自得意,下午就被一纸通知浇了个透心凉。阿里、字节跳动、百度这些科技巨头,几乎同时收到了同样的内部指引。
内容很简单,但对英伟达来说却像晴天霹雳:暂停采购英伟达RTX Pro 6000D芯片,转而使用国产替代品。这款芯片正是英伟达为中国市场特别定制的AI处理器,黄仁勋寄予厚望的"救命稻草"。
黄仁勋
消息传出后,英伟达的中国办公室瞬间乱了套。库存积压、订单取消、合作方观望,股价当天下午直接跌了3%。更要命的是,这不是某家企业的单独行为,而是一场有组织的集体"断供"。
黄仁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失望",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位"AI教父"心里五味杂陈。毕竟几个月来的游说努力,就这样付诸东流了。
要知道,就在7月15日,黄仁勋刚刚和特朗普敲定协议。条件虽然苛刻——要上交15%的在华利润作为联邦费用,但总算能继续做生意。当时英伟达股价还反弹了3%以上,华尔街普遍认为危机过去了。
可惜好景不长,还没到两个月,梦就醒了。这种突然的转变,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得从特朗普政策的反复说起。毕竟在商业世界里,信任一旦破碎,比什么都难修复。
说起来,黄仁勋这次栽跟头,特朗普得背一半责任。从2025年4月开始,美国商务部突然下手,禁止英伟达的H20芯片出口到中国。这芯片虽然是"阉割版",性能比顶级的H100差不少,但对AI训练来说还是有价值的。
特朗普这么一禁,直接断了英伟达的财路。要知道,中国市场每年给英伟达贡献上百亿美元收入,这可不是小数目。
黄仁勋当时就急了眼,赶紧飞去华盛顿找特朗普碰头。谈判过程肯定不轻松,最后敲定的条件也够苛刻:政府松绑出口,但英伟达得把从中国赚的钱上交15%。这笔"保护费"听着就让人不舒服,但为了市场,黄仁勋还是咬牙答应了。
问题出在哪呢?出在特朗普想两头讨好的心思上。一方面,他要在选民面前表现强硬,高喊"美国优先",要遏制中国在AI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舍不得中国市场这块肥肉,想从芯片出口中捞油水。
这种摇摆不定的政策,最要命的就是给企业释放了错误信号。中国企业本来就对美国芯片的安全隐患心存疑虑,这下更加确信:靠美国货不靠谱。
更糟糕的是,英伟达推出的H20芯片,说白了就是"低配版"。多家中企在测试时发现,这款芯片性能不稳定,还存在"无法解释的系统调用"。在AI芯片领域,这可是严重的红线问题。谁敢拿自己的核心数据开玩笑?
于是,H20芯片从"救命稻草"变成了"定时炸弹"。中国网信办的调查一深挖,直接要求英伟达提交资料自证清白。英伟达只回了一句"没后门",连个像样的证据都拿不出来。
这下,中企的反应完全可以理解了。政策摇摆不定,产品问题频出,还要承受随时被"卡脖子"的风险。与其如此,不如早点切割,转向国产替代。
中企这次的"拒绝",可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一场早有准备的战略转身。这几年,华为昇腾、寒武纪、阿里的平头哥,这些国产芯片厂商发展得有多快,可能连它们自己都没想到。
以华为昇腾为例,最新的昇腾910B芯片在多项性能测试中,已经能够接近英伟达A100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在金融风控、电信基站、云计算等实际应用场景中,表现相当稳定。
华为昇腾910B芯片
国产芯片的崛起,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而是在压力中练出来的。特朗普的每一次制裁,反而成了中国芯片产业的"催化剂"。失去英伟达这个选择,倒逼国产芯片加速成熟。用业内人士的话说,这叫"在阵痛中完成涅槃重生"。
新华社等主流媒体频频报道国产芯片的落地案例,行业信心正在快速集结。更关键的是,中国企业对"自主可控"的理解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是"不得不用"国产货,现在变成了"主动选择"国产货。这种心态转变,比技术进步更重要。
从全球视角看,这场风波正在加速"一个世界,两套系统"的形成。美国想用科技铁拳压制中国,却没想到这把双刃剑,最先伤到的竟然是自己的科技企业。高盛在最新报告中预测,此次事件将加速全球科技供应链重构进程。
AMD的CEO丽莎·苏早就警告过,过度严格的芯片管制会让中国市场这个"巨大机会"溜走。她说得没错,AI热潮才刚开始,十年内芯片需求会爆棚,但如果美国继续内耗,中国本土创新会抢走大把份额。
《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这些权威媒体,现在都在唱同一个调:特朗普的政策是"战略短视"。
他们算了一笔账:过去英伟达靠中国市场的利润投入研发,维持着技术"代差"。一旦失去这个市场,研发投入就会大打折扣,技术优势反过来可能被中国迎头赶上。
说到底,这场较量暴露的不是某一家公司的失败,而是一个国家在战略层面的系统性错判。科技竞争从来不是靠禁令能赢的,更不是靠政治手段吓唬出来的。
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困境,给全世界上了一课。这课的核心内容很简单:真正的科技竞争胜负手,永远是创新能力、制度弹性和合作开放。政治手段或许能取得一时优势,但违背市场规律的政策,最终都会反噬自身。
中国这次的战略转向,已经不可逆转了。从"被动依赖"到"主动创新",从"有条件接受"到"主动选择拒绝",中国AI产业的底气和信心已经今非昔比。拒绝英伟达,只是走向自主可控的又一座里程碑。
更深层的变化在于,中国企业不再把"进口就是高端"当作不变真理,而是把"自主可控"当成了底线。这种认知转变,比任何技术突破都更重要。
对美国科技企业来说,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市场,更是最宝贵的"练兵场"。中国市场体量巨大、应用场景丰富、迭代速度极快,本来是美企持续创新的最大动能。没有了这个市场的收入和反馈,美企的创新速度必然放缓。
美国AI公司CEO阿莫迪的话说得很直白:"AI算力是我们击败中国的关键,但特朗普的政策却让我们即将失去全球最大市场。"这番话道出了整个美国科技圈的无奈。
全球科技格局的重塑,已经无法回头,未来的产业链竞争,不再是单一芯片的比拼,而是系统级、生态级的较量。谁能建立起从底层芯片到应用框架的闭环生态,谁就能占据全球科技的新高地。
中国正凭借庞大的市场和丰富的应用场景,逐步掌控属于自己的规则制定权。而美国,如果还沉迷于"科技霸权"的幻觉中,失去的恐怕不仅是中国市场,更是全球科技话语权。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开放合作永远比封闭制裁更有利于技术进步。特朗普的强硬政策,亲手加速了这一进程的到来。
英伟达被拒绝的背后,是科技制裁反噬效应的经典案例,证明了政治手段无法长期违背市场规律。
全球科技产业正在分化重组,开放创新终将战胜封闭制裁,合作共赢必将取代零和博弈。
面对科技竞争新格局,你认为哪种发展路径更有前景?
参考资料:
英伟达最新“对华阉割版”AI芯片,“中国客户不想要了”——2025-09-17 08:18·观察者网
美国AI公司CEO阿莫迪急跳脚:芯片是“对华仅存优势”,特朗普却…——2025-09-18 08:56·观察者网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