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入选世界美食之都!我吃过泉州这11道古早味,就知道迟早的事

“市井十洲人,海涨声中万国商”。一千多年前,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汇聚全球商贾。现在,这座世遗之城以其独特的美食文化,在10月31号正式官宣成为我国第七个“世界美食之都”。

作为闽南菜的发祥地,泉州美食融合了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和异域商贸文化的精髓。950万泉州籍海外侨亲对家乡美食念兹在兹,正是这浓浓的“古早味”,成为泉州申创“世界美食之都”的独特优势。

泉州入选“世界美食之都”的底气,源于其千年的海洋商业文明和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积淀。“海丝起点,味连五洲”——这不仅是句宣传语,更是泉州美食文化的真实写照。

公元10至14世纪,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与上百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远至南海、西亚和非洲。索马里、斯里兰卡以及巴达维亚等地的香料在泉州中转交易,使泉州成为最大的“香料港”和“美食大港”。

南宋时期,泉州美食家林洪的《山家清供》中就记载了地道的闽南风味美食,包括细腻精致的士大夫食谱、清净简约的清雅饮食和风味独特的异域食材。

中原与闽越的融合塑造了泉州美食的骨架。西晋“衣冠南渡”带来河洛地区的古老饮食习惯和烹饪手法。

唐宋以后,京、广、苏、杭及海外等地烹饪技术相继传入。南宋赵氏皇族宗室迁居泉州,大大提升了泉州的美食与消费水平。

泉州美食的独特之处在于其 “裸烹”理念——船民在颠簸船舱中以“重火候、轻花样”的方式锁住海鲜原味。马鲛鱼羹仅用姜丝提鲜,白灼章鱼只蘸酱油水,这种大巧不工的技法延续千年。

作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的美食文化也成为多元共生的缩影。清真牛肉羹与佛教素斋在同一条街上飘香,道教“天人合一”的养生理念催生润饼菜等时令美食。

沙茶面巧妙融合了南洋沙嗲调料,形成信仰与风味交织的餐桌风景。这种多元包容的文化基因,使泉州美食成为跨文化对话的味觉纽带。

第十一,崇武鱼卷

崇武鱼卷是福建泉州崇武镇的传统小吃,历史悠久。传说是由当地渔民发明的,以便在海上捕鱼时方便携带食用。

崇武鱼卷选用优质的马鲛、鳗、鲨等鱼类,去骨、去皮后切成细丝,加入葱姜等调味料后包裹在薄饼皮中,再裹上蛋液,放入油锅炸至金黄酥脆即可。

崇武鱼卷外酥里嫩,香气四溢,鱼肉丝鲜嫩多汁,口感清香爽口。它不仅是渔民的海上干粮,也是如今宴席上的常见菜肴。

第十,满煎糕

满煎糕是泉州夜市的传统小吃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

据说,当时泉州的一位面馆老板,为了应对风靡一时的烤饼,创造了满煎糕这一新品种,用面粉、蔗糖和花生仁制成。

满煎糕的主要原料包括面粉、蔗糖和花生仁,辅料有白芝麻、苏打粉、泡打粉和水。

制作过程是将面粉、糖和水拌匀,浇在透热的铁盘上烘烤,让面糊慢慢鼓涨、冒出蜂窝般的空洞,再撒上红糖、花生碎和黑芝麻,起锅前一对折。

满煎糕趁热吃松软无比,放凉了吃则香甜弹牙,还带着焦糖味和坚果香。如果加入糖冬瓜,则会多一层口感和味道。

这道百年传承的甜点,至今仍是泉州人早餐桌上的常客,配上一杯豆浆,就能带来满满的幸福感。

第九,牛肉羹

牛肉羹是泉州夜市的传统小吃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牛肉羹的主要原料是牛肉、淀粉、姜片等,制作过程是将牛肉熬汤,加入淀粉、姜片等材料,煮成软羹状。

牛肉羹呈淡红色,香气扑鼻,味道醇厚,口感细腻。牛肉羹中的牛肉碎末和姜丝为其增添了一份口感和香味。

泉州牛肉羹的做法保留着“羹”作为“以肉类做成的一种带汁的食品”的本义,是泉州饮食南北融合、历史飘香的活态见证。

以阿拉伯人惯食的牛肉为主料,结合中原“羹”的烹饪技法,并加入明代华侨陈振龙从吕宋带回的番薯粉,形成口感Q弹的牛肉羹。

第八,醋肉

醋肉是泉州夜市的传统小吃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醋肉的主要原料是猪瘦肉、老醋和香料,辅料有番薯粉和油。制作过程是将猪肉腌制在老醋和香料中,然后挂上番薯粉入锅炸制。

正宗的泉州醋肉,醋要桃溪永春老醋,粉一定要地瓜粉,五香粉要用海提牌。肉拌地瓜粉一定要用手抓,用力抓,还要多抓一会。

醋肉的外皮酥脆,内里嫩滑,带有淡淡的醋香味,口感非常美妙。它可以作为零食单独食用,也可以作为配料添加到其他菜肴中。

在泉州,醋肉是面线糊的经典搭配,金黄的外表和酸甜的口感,使它成为泉州美食中不可或缺的代表。

第七,润饼菜

润饼菜是泉州非常有人气的风味小吃,它最不可或缺的食材是红萝卜和耗,二者的结合再加上独到的手工艺,味道独特。

润饼菜的前身是古代立春日的节令食品“春盘”。春盘以韭黄、果品、饼饵等簇盘而成,既是迎春尝新的美食,也是亲友间的馈赠佳品。

南宋诗人杨万里在《郡中送春盘》中写下“饼如茧纸不可风”,生动描绘出春盘薄饼的特质,与如今泉州润饼皮“薄如蝉翼”的特点一脉相承。

润饼菜的馅料丰富,主要原料有春笋丝、胡萝卜丝、高丽菜(卷心菜、包菜)丝、韭黄、绿豆芽、香菇、酥海苔、猪肉腿、虾仁、蛋皮丝等。

食用时,用薄如蝉翼的熟面皮把各种菜肴制成的馅料包卷成枕头状。清代润饼菜完成了从“冷食”到“热食”的转变,如今已成为泉州人随时可享的家常美味。

第六,四果汤

四果汤是泉州最著名的消暑甜品之一,起源可追溯到清朝。

四果汤的主要原料包括红豆、绿豆、银耳和仙草,辅料为冰、冰糖水和石花膏。制作过程是将红豆、绿豆和银耳煮烂,加入仙草和石花膏,最后加入冰块和冰糖水。

如今的四果汤配料更为丰富,比如银耳、桃胶、阿达子、乌梅、莲子、木耳、芋头,还有各种水果和冰沙。

四果汤口感凉爽,甜度适中,清甜与冰凉相互冲撞,还有石花膏的鲜嫩口感。在炎热的夏季,一碗四果汤是泉州人最好的解暑良品。

第五,泉州卤面

泉州卤面是当地极具人气的风味小吃。

基础版是加猪肉片和青菜的,汤汁的味道浓郁。而更为地道的做法会加入更多海鲜元素:油热先煎鸡蛋,五花肉翻炒出油,蒜头炒香,香菇、胡萝卜卷翻炒一下,加入包菜、味事达、胡萝卜丝、松鲜鲜,加入大骨汤。

水开下面,鱿鱼须、醋肉、鸡蛋、蒜苗叶、灵魂香菇肉酱,开始搅拌,让汤汁变浓稠,葱头油继续搅拌就可以,让汤汁收浓就可以。

面条吸收了浓郁的卤汁,配上各种卤肉、海鲜等,味道十分美味,泉州卤面的丰富配料和浓郁口感。

第四,姜母鸭

姜母鸭是发源于泉州的美食,是闽台地区冬季进补的首选佳肴。

这道传统名菜用老姜和米酒炖煮鸭肉而成,肉质鲜嫩,姜味浓郁。闽南特色用一只鸭古早砂锅慢炖入味,鸭肉鲜嫩软烂、姜香浓郁咸香可口,唇齿留香。

姜母鸭选材严谨,选用台湾特产的红面番鸭。它的美味在于长时间的慢炖,使姜的香气完全融入鸭肉中,同时鸭肉的鲜美也被充分释放。

第三,海蛎煎

海蛎煎是福建沿海等地区经典的传统小吃之一。

海蛎煎选用新鲜的牡蛎,番蓉粉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将粉浆加水勾芡后加入韭菜,做出的成品口感又黏又Q,能将肥美蚵仔的鲜味充分提升。

海蛎煎口感鲜美,甜中带咸,外脆内软,香气扑鼻,牡蛎鲜嫩多汁,番蓉粉煎制后口感Q弹。

在泉州,海蛎煎不仅是夜市的热门小吃,也是家常餐桌上的美味。

第二,土笋冻

土笋冻是福建泉州的传统小吃,由特有产品土笋加工而成。

制作土笋冻的土笋像猪皮一样具有高度的胶原蛋白,先将土笋清洗干净后切成薄片,再将其煮熟后放入冰箱冷藏,冻成透明的方块状,再切成小块,配上各种酱料和配菜即可食用。

土笋冻晶莹透明、鲜嫩脆滑,肉清味美甘鲜,清香软嫩,滑溜爽口。

虽然很多游客初次见到土笋冻可能会被其原料惊讶,但一旦鼓起勇气尝试,往往会被其独特口感征服。

第一,面线糊

面线糊是泉州的传统小吃之一,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被誉为泉州人早餐的首选。

它是由细面线、地瓜粉制作而成,先用猪骨和海鲜长时间熬出高汤,再加入略微捻碎的面线,最后用调制好的番薯粉浆勾芡、搅拌炖煮,直到面线彻底软烂。

面线糊呈糊状,细腻爽滑、鲜醇美味,煮至软烂的面线与浓稠重芡的汤汁完美融合,入口即化。

泉州人吃面线糊常配以油条、醋肉或大肠,一碗下肚,温暖满足。这种藏在街头巷尾的美味,代表着泉州人日常生活中的小确幸。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4

标签:美食   泉州   世界   口感   牛肉   海蛎   鲜嫩   小吃   传统   大港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